[实用新型]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548829.5 | 申请日: | 202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80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白保军;李永忠;罗嫣丽;周禹男;苏怀富;王红;张婉渟;周辉;刘潇繁;范晓东;周建;程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0 | 分类号: | E21B37/00;E21B36/04;E21B36/00;F17D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磁 作用 油井 防蜡降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涉及原油开采及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包括套管、导管、导线和配电箱,所述套管的内侧固定套接有油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流动的导热液将快速吸收走电磁线圈组附近热量,以供循环加热油管,使用导热液循环加热在于换热面积加大了一倍,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既能防止热量流失,又能隔绝循环导热液的热量使电磁线圈组不发热,避免电磁线圈组也避免了发热甚至烧掉的隐患,同时,利用电磁阀8的快速启停,间隔式的开合导管7通路,使得导热液10在导管7内产生水锤效应,导管7再将水锤振动传递至油管90上,加快油管90内壁的结蜡掉落,极大地提升了除蜡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开采及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
背景技术
原油在集输过程中的结蜡现象是目前世界石油工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近十几年来,磁处理技术在原油防蜡降粘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磁处理技术是通过磁场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能来降低原油的析蜡点和粘度,从而提高原油在输油管中的流动性,其特点是设备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无污染、运行成本低,能成倍地延长洗井作业周期。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号为:CN 112065330 A的“一种防爆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包括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两端均设置有能与油管相连接的法兰,内管上设置有外壳,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控制箱和控制面板,内管上还设置有两个磁热发生器,电源控制箱分别与两个磁热发生器电相连,磁热发生器外包裹有绝缘纸,外壳内填充有防水材料,内管上还设置有保护壳,电源控制箱、控制面板和外壳均位于保护壳内,所述的外壳上还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的保护壳上还设置有散热结构。
但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大部分都有一层位于线圈外部的绝缘隔热材料,这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流失,然而能量毕竟是守恒的,这些绝缘隔热材料或多或少的都会带走本该用于加热油管的热量,时间久了绝缘隔热材料难免会有所损耗,就造成整套电磁加热系统的热效率越来越低,并且绝缘隔热材料吸收热量升温,会导致线圈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造成线圈老化、降低效率,甚至出现烧掉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大部分都有一层位于线圈外部的绝缘隔热材料,这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流失,然而能量毕竟是守恒的,这些绝缘隔热材料或多或少的都会带走本该用于加热油管的热量,时间久了绝缘隔热材料难免会有所损耗,就造成整套电磁加热系统的热效率越来越低,并且绝缘隔热材料吸收热量升温,会导致线圈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造成线圈老化、降低效率,甚至出现烧掉的安全隐患的问题,而提出的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包括套管、导管、导线和配电箱,所述套管的内侧固定套接有油管,所述套管的内部贯穿开设有流动孔,且套管的内部外侧贯穿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流动孔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液,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固定卡接有壳体,且壳体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组,所述电磁线圈组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接线盒,且接线盒的外侧通过导线与配电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流动孔的外侧与导管的一端相连通,且导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相连通有导液泵,所述导管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法兰,且连接法兰的外侧活动卡接有紧固端头,且紧固端头的内侧与油管的外壁活动卡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保温层,且保温层的外侧与安装槽的内侧固定卡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扣,且卡扣的内侧与壳体的外侧固定卡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导热槽,且导热槽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插孔,每个所述插孔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导热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5488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生物降解反应釜搅拌系统
- 下一篇:一种环保有机肥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