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具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2220408110.1 | 申请日: | 202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81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曲惠婷;何守凯;何婕;陈帆;邓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00 | 分类号: | G09B2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彭素琴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初始 细胞 黏附 分子 相互作用 教具 模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具模型,属于教具模型技术领域,包括代表初始T细胞的第一球体,代表L‑选择素的由呈串珠状的第一圆柱体、第一长方体、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球体和第一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趋化因子受体的由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长方体和第二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LFA‑1的由具有矩形缺口的第三长方体和第三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血管内皮细胞的圆角长方体,代表GlyCAM‑1的由呈串珠状的第二圆柱体和第四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趋化因子的由第三球体和第五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本实用模型结构简单,方便组装与拆卸,能清晰地展示出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利于使用者对该结构的学习与记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具模型,属于教具模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淋巴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发育成熟后,经血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并在全身和器官、组织以及炎症部位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淋巴细胞归巢(homing)是淋巴细胞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其分子基础是表达在淋巴细胞上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 homing receptor,LHR),与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的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初始T细胞表面L选择素与高内皮微静脉外周淋巴结地址素(Cly-CAM和CD34)结合介导最初的黏附;血管内皮细胞上趋化因子刺激初始T细胞上相应趋化因子受体使LFA-1分子活化;活化的LFA-1与ICAM-1结合导致淋巴细胞穿出血管内皮细胞进人淋巴结中。
在现有教学中,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平面示意图展示,平面示意图及课件无法满足学习者对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充分理解,并且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无法通过具体、形象的状态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及记忆,同时也增加了授课者的教授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教学中,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平面示意图展示,平面示意图及课件无法满足学习者对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充分理解,并且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无法通过具体、形象的状态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及记忆,同时也增加了授课者的教授难度。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具模型,该教具模型结构简单,立体展示,能更清晰的展示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有利于学习者对纤毛的理解及记忆,同时也降低了授课者的教授难度。
所述初始T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具模型包括代表初始T细胞的第一球体,代表L-选择素的由呈串珠状的第一圆柱体、第一长方体、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球体和第一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趋化因子受体的由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长方体和第二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LFA-1的由具有矩形缺口的第三长方体和第三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血管内皮细胞的圆角长方体,代表GlyCAM-1的由呈串珠状的第二圆柱体和第四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趋化因子的由第三球体和第五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ICAM-1的由第四长方体和第六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代表CD34的由呈串珠状的第三圆柱体和第七连接杆组成的结合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球体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由呈串珠状的第一圆柱体、第一长方体和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球体形成的整体连接,第一球体通过第二连接杆与具有弧形缺口的第二长方体连接,第一球体通过第三连接杆与具有矩形缺口的第三长方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圆角长方体通过第四连接杆与呈串珠状的第二圆柱体连接,圆角长方体通过第五连接杆与第三球体连接,圆角长方体通过第六连接杆与第四长方体连接,圆角长方体通过第七连接杆与呈串珠状的第三圆柱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球体为木质实心结构,第一球体上开设有三个连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4081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多组调节安装的工业阀门
- 下一篇:半导体料管的支撑装置及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