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机头的节能型工业新风除湿热泵有效
申请号: | 202220406637.0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82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路;曹祥;邵亮亮;余文;陈东;粱华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8/108;F24F13/28;F24F13/30;F24F12/00;F24F13/08;F25B43/00;F25B4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天宝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头 节能型 工业 新风 湿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机头的节能型工业新风除湿热泵,包括进风过滤段、热泵模块段、除湿再热段、电加热段、风机送风段,其中热泵模块段包括N个热泵模块制冷剂循环,热泵模块制冷剂循环包括热泵模块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外换热器、热泵模块节流元件、内换热器,内换热器沿新风流动方向设置;除湿再热段包括M个除湿再热模块制冷剂循环,除湿再热模块制冷剂循环包括除湿再热模块压缩机、冷凝器、除湿再热模块节流元件、蒸发器,蒸发器、冷凝器依次沿新风流动方向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降低了热泵循环压缩机压比,同时通过除湿再热模块将新风中水蒸气冷凝的部分潜热用于再热新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新风除湿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机头的节能型工业新风除湿热泵。
背景技术
工业环境中,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VOCs以及其他微量污染物,为了保障生产人员的生命健康,工厂内需要引入新风。室外新风一般需要经过热湿处理后才能达到送风要求,尤其对于工业应用场景,新风量通常较大,因此会带来大量的热湿负荷。目前新风除湿机常用的除湿方法主要有冷冻除湿、固体吸附、液体吸附等。
基于热泵技术的冷冻除湿机,如CN 211400050 U公开的一种可节能运行的工业冷冻除湿机,利用热泵蒸发端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由于热泵循环自身的特点,该机组体积小,除湿过程能源利用效率高。但在需求的新风湿度较低时,若采用冷冻除湿,处理后的新风温度会远低于送风要求温度,此时需要将新风再热到送风要求温度。
基于固体吸附除湿的新风除湿机,如CN 209295348 U公开的一种热泵循环与转轮除湿联合运行的新风除湿机组,利用热泵循环承担所有的冷负荷以及一部分的湿负荷,由转轮处理剩余的湿负荷,可以实现送风温湿度的精准调控。但转轮再生需要消耗大量热量,经过转轮处理的空气温升也较大,相当于增加了热泵循环的冷负荷,从而使得系统整体的能效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机头的节能型工业新风除湿热泵,通过设置数台压缩机(也称多机头),形成具有一定梯度的吸排气压力,对室外新风进行梯级冷却除湿或加热,减少了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降低了热泵循环压缩机压比,同时通过除湿再热模块将新风中水蒸气冷凝的部分潜热用于再热新风,提高了工业大风量应用场景下新风热湿处理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保护一种多机头的节能型工业新风除湿热泵,包括进风过滤段、热泵模块段、除湿再热段、电加热段、风机送风段,其中具体地:
进风过滤段,对进风进行过滤;
热泵模块段,包括N个热泵模块制冷剂循环,其中N≥1,所述热泵模块制冷剂循环包括热泵模块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外换热器、热泵模块节流元件、内换热器,所述内换热器沿新风流动方向设置,具体参见图1;
除湿再热段,包括M个除湿再热模块制冷剂循环,其中M≥1,所述除湿再热模块制冷剂循环包括除湿再热模块压缩机、冷凝器、除湿再热模块节流元件、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冷凝器依次沿新风流动方向设置,具体参见图1。
电加热段,设于所述蒸发器的下风向位置;
风机送风段,设于所述电加热段的下风向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过滤段包括防虫网和过滤器;
所述过滤器为板式过滤器或袋式过滤器。
进一步地,所述热泵模块制冷剂循环中:
所述热泵模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D端连接,所述热泵模块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S端连接;
所述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C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泵模块节流元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4066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打印机
- 下一篇:一种磷化铟半导体晶片边形观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