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生产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267300.6 | 申请日: | 2022-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35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唐强;孙建国;张永久;冷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B57/02 | 分类号: | B65B5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邹秋爽 |
| 地址: | 1648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袋身无码 检测 装置 具有 生产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生产线,其中,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包括:传输筒,用以运输袋子,传输筒上设置有检测口;检测装置,设置于检测口处,用以检测袋子上的识别码;切换装置,设置于传输筒的底部;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和切换装置均连接,控制器能够接收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切换装置的运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需要较大的人力成本来完成标识码的检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软包装袋常用于奶粉、各种酱类产品、牛奶等食品包装以及日化产品的包装,在灌装前需要进行空袋激光打码或喷码,完成打码或喷码后直接进行灌装。
在相关技术中,灌装好后的袋子靠人工一个个检查识别码的正确性与清晰度,这样不但人力消耗较大,而且容易出现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生产线,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需要较大的人力成本来完成标识码的检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袋身无码检测装置,包括:传输筒,用以运输袋子,传输筒上设置有检测口;检测装置,设置于检测口处,用以检测袋子上的识别码;切换装置,设置于传输筒的底部;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和切换装置均连接,控制器能够接收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切换装置的运动。
进一步地,切换装置包括导向板和驱动件,导向板可摆动地设置在传输筒的底部并具有导向位置和移除位置,驱动件驱动导向板摆动以在移除位置和导向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导向板为弧形板,弧形板的第一表面朝向驱动件凸出设置并与驱动件连接,弧形板的与第一表面对应设置的第二表面形成导向面。
进一步地,袋身无码检测装置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连接在传输筒的外侧壁上,并在竖直方向上与导向板相邻设置,驱动件连接在导向板和连接板之间。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气缸,气缸的轴线和传输筒的轴线之间具有锐角夹角。
进一步地,传输筒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导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邻设置,袋身无码检测装置还包括销轴,销轴穿设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之间。
进一步地,传输筒包括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之间距离可调节地设置。
进一步地,袋身无码检测装置还包括支架,传输筒连接在支架上,支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孔,第一半筒体朝向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二半筒体朝向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选择地插入至多个连接孔中的两个内。
进一步地,检测口设置于第一半筒体上,检测口的中心线与第一半筒体靠近第二半筒体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检测口的中心线与第一半筒体远离第二半筒体的一侧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包括袋身无码检测装置,袋身无码检测装置为上述的袋身无码检测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传输筒用以运输袋子,传输筒上设置有检测口,检测装置设置在检测口处,检测装置能够检测袋子上的识别码。切换装置设置在传输筒的底部,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和切换装置均连接。控制器能够接收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切换装置的运动。通过上述的设置,检测装置检测袋子上的标识码,若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标识码或者检测的标识码不清楚时,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切换装置启动,并使得不合格的袋子被清除,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袋子上无识别码的情况。同时通过检测装置的检测,不但能够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且还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需要较大的人力成本来完成标识码的检测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673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