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27950.8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11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许开成;邱日旭;易彬;张立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4 |
代理公司: | 泰州华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645 | 代理人: | 许霞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疲劳 试验 支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包括底板、支撑方墩,所述底板顶侧与支撑方墩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墩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底部两侧等距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底端均与底板顶侧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顶侧等距设有限位侧挡块,所述限位侧挡块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顶座,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混凝土梁进行左右夹持、限位,避免在疲劳实验的过程中混凝土梁因震动发生位置移动导致侧翻的情况发生,能够自动施加压力进行初步定位,操作更加的便捷、实用,能够在敲击进行疲劳试验的过程中共振度过大导致检测数据不够准确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属于梁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大多数结构试验室中开展梁构件的单调静力试验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所采用的支座均较简单,不具备侧向限位功能,尤其在低周往复荷载过程中易累计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现有的支座都是利用砖码垛成型的支座,在疲劳实验中会因支座发生位移导致混凝土梁发生侧翻的情况,同时将疲劳试验中会因混凝土梁发生共振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为此,提供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梁疲劳试验支座,包括底板、支撑方墩,所述底板顶侧与支撑方墩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墩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底部两侧等距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底端均与底板顶侧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顶侧等距设有限位侧挡块,所述限位侧挡块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顶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放置板顶侧中部贯通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顶侧等距贯通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侧挡块上分别等距贯通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均贯穿限位侧挡块内侧,且固定连接有定位块。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限位顶座包括顶板、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对称贯通设置于顶板顶部,所述内螺纹管内部匹配螺纹连接有外螺纹管。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螺纹管顶端固定连接有调节钮,所述外螺纹管内部活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震顶座,所述减震顶座顶部四个拐角处分别固定连接有配重块。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减震顶座底侧挖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底口之间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安装腔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外侧对称活动套设有移动管,所述移动管底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条。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活动条两端分别设有铰轴,所述活动条通过铰轴分别与活动板内侧、移动管外侧连接,所述导向杆外侧对称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外端分别与安装腔固定连接,且内端分别与移动管外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螺纹孔、螺纹杆与定位块,防止发生位置偏移,同时分别旋转螺纹杆,螺纹杆内端的定位块分别对混凝土梁两侧外壁进行夹持,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混凝土梁进行左右夹持、限位,避免在疲劳实验的过程中混凝土梁因震动发生位置移动导致侧翻的情况发生;
2、通过设置调节钮、滑动杆与外螺纹管,能够对减震顶座进行限位固定,同时能够对混凝土梁顶部进行定位,能够自动施加压力进行初步定位,操作更加的便捷、实用;
3、通过设置活动板、减震弹簧与移动管,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减少活动板的晃动幅度,从而能够在敲击进行疲劳试验的过程中共振度过大导致检测数据不够准确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279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