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61951.7 | 申请日: | 2022-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17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侯世伟;刘晓强;孟素云;陈昕;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08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陈曦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巷道 钢管 混凝土 支护 伸缩 节点 连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由钢套管、顶托板、底托板和液压顶升机构组成。液压顶升机构由电源、触控开关、油泵、液压油缸组成。当围压增大,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间距离减小,触控开关的正负极接触,电源模块和油泵接通,液压油缸有杆腔中的液压油泵入无杆腔中实现对顶托板的顶升。当顶升至正极弹簧界限与负极脱离,触控开关断开,液压油缸进入带压支撑状态。实现了根据围压变化自动启停,不需要复杂的程序操控即可完成。本发明采用可伸缩结构替代固定连接结构,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抗剪力,限制了管段间横向相对位移,实现了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之间竖向相对位移的产生,解决了传统固定结构无法伸缩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的巷道钢管混凝土连接方式多为固定式连接,比如法兰连接只能起到将各段预制钢管混凝土连接到一起的作用,无法做到巷道支护结构对围岩主动施加应力,预制钢管混凝土段间无法出现相对位移,面对变化的围岩压力只能直接承受围压突变,不能起到缓冲作用,无法起到应力调节作用。考虑到支护结构安全性,由于突变围岩压力的影响,以及无法在巷道钢管混凝土圆环拼接完成时达到主动支撑围岩,只能被动接受突变围岩压力,拼接圆环破坏的概率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使用钢套管和液压顶升机构组合形成伸缩节点连接装置替代传统固定节点连接方式,实现了节点连接根据围压变化进行伸缩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相邻两段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以构成环形支护结构,包括:钢套管、底托板、顶托板和液压顶升机构,所述底托板和顶托板分别连接两段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所述顶托板通过承压支柱支撑在底托板上方,所述液压顶升机构设置在底托板上,所述钢套管套设在底托板、顶托板外部;
所述液压顶升机构包括液压油缸、电源模块、油泵和触控开关,所述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通过油管与油泵连接,所述触控开关的正极弹簧设置在底托板上,所述顶托板相应位置设有触控开关的负极,所述电源模块与正极弹簧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负极通过导线连接油泵;所述承压支柱支撑在底托板上时,所述正极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与负极抵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中,所述承压支柱设在顶托板中心处,所述底托板中心处设有导向限位筒,所述承压支柱伸入所述导向限位筒中以将顶托板支撑在底托板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中,所述底托板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正极弹簧套设在支撑杆外部,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正极弹簧自由状态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中,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上设有高强螺旋弹簧,所述承压支柱支撑在底托板时,所述高强螺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中,所述钢套管可沿环形支护结构滑动,两段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上分别设有钢套管限位环以对钢套管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中,所述底托板上至少设有2套液压顶升机构,至少2个液压油缸沿环形支护的直径方向设置,并且设置在底托板的直径上,至少2个液压油缸均匀布置在底托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中可伸缩节点连接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了钢套管、顶托板、底托板和液压顶升机构组成的可伸缩结构替代传统固定连接结构,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抗剪力,限制了管段间横向相对位移,实现了预制钢管混凝土管段之间竖向相对位移的产生,解决了传统固定结构无法伸缩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619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