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一铵副产氨化渣制备缓释磷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12251.3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7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马培根;陶绍程;赵强;汤建伟;刘松林;付勇;谢娟;杨俊;张俊;张群;王凤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B11/10 | 分类号: | C05B11/10;C05B11/00;C05G3/40 |
代理公司: | 成都嘉企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46 | 代理人: | 刘涛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一铵副产 氨化 制备 磷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一铵副产氨化渣制备缓释磷肥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向氨化渣中加入磷酸或含磷酸盐,调整混合物枸溶磷:水溶磷0.5‑1.5:1,控制混合物中硫、镁、铁、钙质量与混合物中P2O5质量的比值为0.1‑0.3:1,控制混合物pH为1‑4,再加入尿素,调整P2O5:N的摩尔比为2‑3:1,加热至尿素溶解后得到混合料浆。本发明通过控制聚合条件将氨化渣中的部分正磷酸盐转化为聚磷酸铵的同时确保了有效磷的占比高达97%~100%,在聚合过程中聚磷酸铵螯合了氨化渣中的中微量元素。制备出的含中微量元素的多形态磷肥中聚磷酸盐具有长效缓释,利用率高的特点,被螯合的中微量元素更容易被植物吸收,极大的提高了氨化渣的肥效,实现了工业级聚磷酸铵的增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释磷肥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酸一铵副产氨化渣制备缓释磷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级磷酸一铵副产的氨化渣含有大量的有效磷和中微量元素,但由于其水溶性较差,仅能作为一种副产的低价值底肥使用。其中的正磷酸盐和中微量元素在施用过程中肥效短,易被土壤固定而转化成难被作物利用的物质。
公开号为:CN 112979386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颗粒多元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它采用农用级磷酸一铵制备成酸性聚磷酸铵粘性溶液,在管式反应器中氨化反应生成聚磷酸铵粘性料浆,再加入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在转鼓造粒机中进行造粒,得到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颗粒多元复合肥。
该方法流程较长,增加了加工成本,制备出的产品聚合率低,不能实现各种形态磷占比的调节,所使用原料为农用级磷酸一铵其成本较高,且使用农用级磷酸一铵制备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颗粒多元复合肥中中微量元素含量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酸一铵副产氨化渣制备缓释磷肥的方法,通过本发明聚合后得到的多形态磷肥,有效磷占比97%~100%,聚合态磷占比为50%~60%,水溶正磷酸盐、水溶聚磷酸盐、枸溶正磷酸盐和枸溶聚磷酸盐中磷元素质量各占1/4左右,各种形态的磷有利于延长肥效,同时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磷酸一铵副产氨化渣制备缓释磷肥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
向氨化渣中加入磷酸或含磷酸盐,调整混合物枸溶磷:水溶磷0.5-1.5:1,控制混合物中硫、镁、铁、钙质量与混合物中P2O5质量的比值为0.1-0.3:1,控制混合物pH为1-4,再加入尿素,调整P2O5:N的摩尔比为2-3:1,加热至尿素溶解后得到混合料浆;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料浆在130-200℃下,聚合反应0.5-2h,控制产品有效磷占比为97%-100%,磷聚合率在40%-60%,控制聚合后物料中水溶正磷酸盐、水溶聚磷酸盐、枸溶正磷酸盐和枸溶聚磷酸盐中磷元素的质量占比依次为20%-30%、20%-30%、20-30%、20%-30%,控制聚合后物料中有效硫镁铁钙质量与混合物中有效P2O5质量的比值为0.1-0.3:1,物料冷却后破碎包装获得粉剂的多形态磷肥产品。
其中,步骤1中,氨化渣为湿法磷酸制取工业级磷酸一铵工艺中在氨化除杂步骤产生的副产渣,氨化渣中硫镁铁钙质量与氨化渣中P2O5质量的比值为0.1-0.3:1。
进一步优化,步骤1中,所述磷酸为工业级磷酸、肥料级磷酸和萃余磷酸的一种或多种,萃余磷酸指用湿法磷酸溶剂萃取法净化制取工业级磷酸时副产的萃余磷酸。
其中,步骤1中,所述含磷酸盐为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酸脲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大学,未经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122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