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01811.5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77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张梓鸿;麻全周;王天柱;吕焕;王谦;袁正辉;杨梅;吴晴;张松;刘宏波;马红磊;郑忠健;王志超;胡梦超;俞璞涵;沈家立;殷润达;张宇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智能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拓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98 | 代理人: | 任小鹏 |
地址: | 301700 天津市武清***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支座 机构 装配式 地下 结构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设有第一凹槽的支撑部,和设于所述支撑部上方的顶梁部,顶梁部靠近支撑部侧设有第一连接面,连接部设于第一连接面,连接部远离顶梁部端置于第一凹槽内,当发生地震的震级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自身可吸收地震产生的振动能量,当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连接部断裂,释放地震传导至连接部自身的振动能量,该申请实现不同地震级别作出针对性的对于支撑部端部的约束调整,可提升应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精准性,实现分级抗震,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下交通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上空间开发日趋饱和,发展地下交通(如地铁线路)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首选方法,但由于我国很多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且地下结构复杂,地下交通的设计修建则需重点考虑抗震、减震方面的情况,通过对震后现场考察发现地下结构发生大面积坍塌的首要原因为地下结构的中柱毁坏,地上结构失去下部支撑导致;
我国抗震设计的具体要求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地下中柱端布设滑动支座,释放柱端水平约束,用于耗散地震产生的剪切力能量来保证结构稳定,其并未针对不同地震级别作出针对性的约束调整,缺乏应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精准性。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第一凹槽;
顶梁部,所述顶梁部设于所述支撑部上方,所述顶梁部靠近所述支撑部侧设有第一连接面;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顶梁部端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当发生地震的震级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自身可吸收地震产生的振动能量,当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断裂,释放地震传导至所述连接部自身的振动能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与所述连接部抵接,当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在与所述槽口抵接位置处断裂,释放对所述支撑部的约束,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顶梁部侧设有下底板,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所述下底板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的材质为陶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梁部靠近所述支撑部侧设有上顶板,所述上顶板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连接部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顶梁部的内壁为第一内壁,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面至所述第一内壁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与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面至所述第一内壁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上顶板侧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当地震震级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在与所述槽口抵接位置处断裂,所述连接部断裂后一部分落入所述第一内壁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槽口抵接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顶板靠近所述下底板侧为曲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为直四棱柱。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地下结构,所述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有多个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抗震的支座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智能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智能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01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