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40302.6 | 申请日: | 2022-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0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林辉;汪帮耀;杨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18;B60R19/20 |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6 | 代理人: | 王士群 |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机械 高效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包括两个固定梁,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梁,两个所述固定梁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滑槽,且每个滑槽上均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长度大于滑槽的深度,每个所述滑槽与对应的滑杆之间均安装有弹簧,每个所述滑杆上均安装有移动套,且每个移动套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每个所述连接柱上均开设有与固定梁相配合的凹槽。优点在于:当受到撞击时,可利用弹簧的压缩形变、缓冲气囊以及减速气囊的膨胀对受到的撞击力进行有效缓冲,提高对汽车的保护效果,同时可对缓冲板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后期对其的维修费用,并且更换缓冲板时,拆卸方式简便,可降低操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缓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对人们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量增长,发生在汽车道路上的交通事故也在不断上升,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通常都是通过防撞梁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受到的伤害,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可以实现对车辆的保护作用。现有的汽车防撞梁其上主梁与安装板之间通过吸能盒连接,而吸能盒的缓冲能力有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装板易发生变形,后期的维修费用较高,且安装板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采用多个螺栓进行,在更换时存在不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包括两个固定梁,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梁,两个所述固定梁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滑槽,且每个滑槽上均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长度大于滑槽的深度,每个所述滑槽与对应的滑杆之间均安装有弹簧,每个所述滑杆上均安装有移动套,且每个移动套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每个所述连接柱上均开设有与固定梁相配合的凹槽,每两个左右位置相对应的所述连接柱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缓冲板,两个所述缓冲板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缓冲气囊,两个所述缓冲板上均安装有缓冲机构,且两个缓冲机构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缓冲气囊相配合。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中,所述移动套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且通槽与滑杆上下两端相配合,所述通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摆动槽,且两个摆动槽上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挡杆,所述通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卡槽,且两个卡槽分别与两个挡杆远离对应摆动槽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移动套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紧固螺栓,且两个紧固螺栓位于两个卡槽内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挡杆螺纹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中,所述缓冲机构由凸板、固定杆、空腔、活塞板以及两个输气管组成,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在缓冲板上,所述凸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杆远离缓冲板的一端上,所述空腔开设在缓冲板上,所述活塞板滑动连接在空腔内,且活塞板与固定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输气管分别连通在空腔与两个缓冲气囊之间。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中,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小于等于空腔的深度,所述凸板的长度小于两个缓冲气囊的最小间距。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中,每两个左右位置相对应的所述连接柱之间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上均安装有两个施压机构,两个所述连接梁上均固定安装有减速气囊,且两个减速气囊分别与对应的两个施压机构相配合。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机械高效缓冲装置中,所述施压机构由固定套、连管、推块以及推杆组成,所述固定套固定安装在连接梁上,所述连管连通在固定套底部与减速气囊之间,所述推块滑动连接在固定套内,所述推杆固定安装在推块与连接板之间,且推杆与固定套上端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0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