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类型晶体管的增益可调放大电路、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33546.1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65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剑;刘瑞;谢贺全;左岳岭;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G3/30 | 分类号: | H03G3/30;H03F3/45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宏谋 |
地址: | 51064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类型 晶体管 增益 可调 放大 电路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类型晶体管的增益可调放大电路、系统及方法,其中电路包括: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包括差分放大单元、尾电流管,以及设置在差分放大单元和尾电流管之间的正反馈网络;正反馈网络由串联交叉耦合晶体管组成,用于提高差分放大单元的等效跨导;晶体管电容自举与增益调节模块,包括阻值可调的第一负载单元和由晶体管构成的增益自举电路,第一负载单元连接在电源与差分放大单元之间;输出驱动模块,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与差分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驱动负载。本发明在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中,通过串联交叉耦合电路来提高差分放大管的等效跨导,提高了运放的增益。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模拟集成电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拟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类型晶体管的增益可调放大电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TFT)由于良好的均匀性、较低的工艺制备温度、柔韧性以及低成本等特点,成为新一代传感器、放大器和柔性集成电路的新兴前沿研究领域。然而,薄膜晶体管电路的应用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薄膜晶体管(TFT)只有单类型管,要么全N型,要么全P型,因此与传统PN互补结构的电路拓扑结构存在明显不同,需要专门的单类型晶体管拓扑结构。其次,相比于硅基工艺,薄膜晶体管(TFT)的迁移率较低、电流驱动能力和跨导较低。
现有的以二极管接法的MOS管为负载的TFT共源放大器的增益为10dB左右,这无法满足模拟前端电路对小信号放大的需求。而目前提高增益的技术主要包括正反馈技术和电容自举结构两类。正反馈技术增加了电路复杂度,并且由于仿真及工艺实现上的偏差,实际制造的电路可能难以保证反馈电路的环路稳定性,导致自激振荡;现有的电容自举结构,能做到不破坏电路的稳定性,但需要消耗较大的电路物理实现面积。
发明内容
为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类型晶体管的增益可调放大电路、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类型晶体管的增益可调放大电路,包括:
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包括差分放大单元、尾电流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差分放大单元和尾电流管之间的正反馈网络;所述正反馈网络由串联交叉耦合晶体管组成,用于提高差分放大单元的等效跨导;所述差分放大单元的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
晶体管电容自举与增益调节模块,包括阻值可调的第一负载单元和由晶体管构成的增益自举电路,所述第一负载单元连接在电源与所述差分放大单元之间;
输出驱动模块,所述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差分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驱动负载。
进一步地,所述差分放大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正反馈网络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
所述尾电流管为第五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作为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输入端的一端,漏极作为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输出端的一端,源极通过第三晶体管连接至第五晶体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作为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输入端的另一端,漏极作为差分输入跨导增强模块输出端的另一端,源极通过第四晶体管连接至第五晶体管的漏极;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一晶体管的源极;
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偏置电压,源极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负载单元包括控制电路和多个并联的阻抗单元,所述阻抗单元包括串联的开关管和第六晶体管;
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增益自举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源极与所述差分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漏极通过开关管连接至电源;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开关管的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335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