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联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84698.7 | 申请日: | 2022-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75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杨万泰;王创;张先宏;宋长统;舒泓艺;马育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F214/06 | 分类号: | C08F214/06;C08F222/06;C08F222/14;C08F218/18;C08F212/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0 | 代理人: | 李文涛 |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联 氯乙烯 树脂 粒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交联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包含基于氯乙烯的单元、选自基于马来酸酐的单元、基于衣康酸酐的单元和基于柠康酸酐的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单元和基于交联性单体的单元,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于1000纳米;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是通过自由基沉淀聚合的方法来制备,所述自由基沉淀聚合的过程中不添加分散助剂和链转移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其中,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具有20~900纳米的平均粒径,具有1.00~1.50的粒径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其中,相对于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全部单元,基于氯乙烯的单元的比例为20~95mol%,选自基于马来酸酐的单元、基于衣康酸酐的单元和基于柠康酸酐的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单元的比例为5~80mol%,基于交联性单体的单元的比例为0.1~10mol%;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凝胶含量为2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其中,所述交联性单体为选自二官能以上的烯丙基酯、二官能以上的烯丙基醚和二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其中,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还包含基于其它单体的单元,所述其它单体为选自单官能苯乙烯系单体、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官能乙烯基酯系单体、单官能乙烯基醚系单体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氯乙烯、选自马来酸酐、衣康酸酐和柠康酸酐中的至少一种单体、交联性单体、溶剂、自由基引发剂加入到聚合反应器中,在不使用分散助剂和链转移剂的情况下,在动态作用或静态作用的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所述的溶剂为所述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不良溶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60℃,聚合反应的时间为4~24小时;聚合反应体系中,包括氯乙烯、选自马来酸酐、衣康酸酐和柠康酸酐中的至少一种单体和交联性单体的全部单体的浓度为10wt%~40wt%。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中相对于全部单元,氯乙烯的比例为20~95mol%,选自马来酸酐、衣康酸酐和柠康酸酐中的至少一种单体的比例为5~80mol%,交联性单体的比例为0.1~10mol%。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不良溶剂选自有机酸烷基酯,烷烃与酮的混合溶剂,或者烷烃与有机酸烷基酯的混合溶剂,或者烷烃与氯代甲烷的混合溶剂;优选地,烷烃与酮的混合溶液中酮的体积分数为10%~60%,烷烃与有机酸烷基酯的混合溶液中有机酸烷基酯的体积分数为20%~99%,烷烃与氯代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氯代甲烷的体积分数为5%~4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烷烃选自正己烷、正庚烷、环己烷、戊烷、正辛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酮选自丙酮、丁酮、环己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有机酸烷基酯选自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碳酸二甲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氯代甲烷选自一氯甲烷、氯仿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氯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自由基引发剂为偶氮类引发剂或有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在反应体系中引发剂的使用量为全部单体质量的0.1wt%~4wt%;优选地,所述的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有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选自过氧化新庚酸叔丁酯,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新癸酸叔戊酯,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已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双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过氧化2-乙基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双十四烷基酯,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新癸酸异丙苯酯,过氧化二叔丁酯,过氧化环己基磺酰乙酰,过氧化二异丁酰,过氧化新癸酸1,1,3,3-四甲基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3-甲氧基丁酯,过氧化特戊酸1,1,3,3-四甲基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8469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体育项目测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排放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