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纽扣电池制造对极耳位置的控焊方法及纽扣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67441.0 | 申请日: | 202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74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勇;陈坤;章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36;B23K101/36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李唐明 |
地址: | 3421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纽扣 电池 制造 位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纽扣电池制造对极耳位置的控焊方法及纽扣电池,其中,控焊方法包括:在电池的第一壳体外表面上设置标识;通过摄像装置获取第一壳体的标识,在标识范围内选取参考基准线;获取电芯待焊极耳的位置,以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为标准调整电芯极耳与之的相对位置;盖合第一壳体,待焊极耳折抵于第一壳体内表面,使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与电芯极耳保持对应;获取电池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以定位电芯的位置,并对定位的位置进行双针点焊。该方法通过控制参考基准线与电芯极耳对应重合,进行定向合盖。在进行双针焊点焊时,根据参考基准线对电芯进行角度定位,达到最终控制双针焊点与极耳位置的目的,以此确保双针焊无虚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纽扣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纽扣电池制造对极耳位置的控焊方法及纽扣电池。
背景技术
纽扣电池通常包括电芯本体和壳体。电芯本体通过极耳与壳体连接。壳体包括多个部分。其中,至少有一个极耳的焊接是在壳体的各个部分装配后再进行焊接的。也就是说,从壳体外部进行焊接。这种焊接方式的操作难度高。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会采用双针焊点焊工艺,该工艺具体为:封口后将电池周向定位,焊针在固定位置下针进行点焊,使正极耳与正极钢壳焊接固定;但双针焊点焊是将极耳与钢壳焊接,极耳在钢壳里面,操作时无法目视,且折极耳时存在一定角度偏差;同时电芯周向定位无法管控极耳的角度,会导致极耳覆盖不了焊接位置,从而产生虚焊。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纽扣电池双针焊点与极耳位置的控焊技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纽扣电池制造对极耳位置的控焊方法及应用该控焊方法制成的纽扣电池,该控焊技术通过在电池的第一壳体上设置标识,并在标识内取参考基准线,同时控制该参考基准线与电芯极耳对应重合,进行定向合盖。在进行双针焊点焊时,根据第一壳体上的参考基准线对电芯进行角度定位,达到最终控制双针焊点与极耳位置的目的,以此确保双针焊无虚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纽扣电池制造对极耳位置的控焊方法,包括相互绝缘并将电芯密封抱合于其内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芯的两个极耳中至少有一个需在两个壳体抱合后与其中一个壳体焊接,所述控焊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在电池的第一壳体外表面设置标识;
通过摄像装置获取第一壳体的标识,在标识范围内选取参考基准线;
获取电芯待焊极耳在第二壳体内的位置,以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为标准调整电芯极耳与之的相对位置;
盖合第一壳体,待焊极耳被弯折并抵于第一壳体内表面,同时使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与电芯极耳保持对应位置;
获取第一壳体的参考基准线以定位电芯极耳的位置,并按照设定的角度从第一壳体外表面对定位的位置进行双针点焊。
具体的,上述控焊方法主要应用于纽扣电池,纽扣电池一般包括电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胶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柱体结构,胶圈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壁面之间,使第二壳体顶住胶圈,以使胶圈与第一壳体内壁面紧贴,实现密封。所述电芯置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内腔,其中,至少有一个极耳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装配后,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焊接,例如,极耳与第一壳体装配,由于在装配后无法看到极耳的位置,导致焊接困难,无法目视极耳的位置。因此,在本发明提供的控焊方法中,通过先在第一壳体上设置有logo字符(即标识),应当说明的是,第一壳体可以是内壳或外壳,当第一壳体为内壳时,则第二壳体为外壳;反之,则第二壳体为内壳。在第一壳体的logo字符范围内选取其中心线或对称线(也可以选取其他线条)作为参考基准线;再通过该参考基准线调整与极耳的位置关系。在该方法电芯先安装在第二壳体内,只需要旋转第一壳体,即可将参考基准线与电芯极耳对准,再装配,则可通过第一壳体上的基准线确定出极耳的位置,从而方便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674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