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20089.5 | 申请日: | 2022-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8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文;董续凯;白俊杰;贾乐乐;张杨;吴少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9/00;E21C4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钻孔 变形 方式 选择 措施 方法 | ||
1.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S1:在煤层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
S2:对煤体破裂诱发的卸压孔变形量进行统计,根据大直径卸压钻孔变形量,按照不同来压方式卸压钻孔变形特征来确定冲击力源;
S3:收集卸压钻孔变形期间其他动力现象作为辅助验证手段,验证冲击力源的产生方向;
S4:通过确定的冲击力源,选择合适的卸压方式,降低煤层冲击危险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卸压钻孔布置方式按照GB/T 25217.10-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中第10部分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选取工作面开采无扰动阶段作为卸压钻孔施工及监测统计时段,避免井下工程施工对卸压钻孔变形量产生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扰动阶段为:距离掘进工作面直线距离150m之外;距离回采工作面直线距离350m之外;若在掘进工作面或回采工作面扰动距离影响范围内,则需要停产至少三天,待围岩运动稳定后再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检验冲击力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煤体破裂诱发的卸压孔变形量统计包括:施工卸压钻孔过程中钻进速度、钻孔变形时间、钻孔变形位置、钻孔变形量、钻孔变形方式;钻进速度慢、钻孔变形时间短、钻孔变形量大、钻孔变形方式为突然塌孔说明煤体应力水平高,需及时采取卸压措施;钻孔变形位置用来确定高应力集中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不同来压方式卸压钻孔变形特征分为三类:
顶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中上部;
底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中下部;
构造来压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四周同时向孔中心挤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其他动力现象包括微震数据、巷道围岩位移数据、支架阻力数据、煤体应力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验证冲击力源具体为:
a、顶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验证:卸压钻孔以上煤层及顶板发生微震事件较底板多、支架阻力上升、煤体应力上升、巷道顶板下沉量增加、两帮变形量增加;
b、底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验证:卸压钻孔以下煤层及底板发生微震事件较顶板多、支架阻力上升、煤体应力上升、巷道底鼓量增加、两帮变形量增加;
c、构造来压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验证:四周煤岩体发生微震事件整体性增加、支架阻力上升、煤体应力上升、巷道围岩四周移近量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通过冲击力源,选择合适的卸压方式,具体为:
顶板型来压冲击力源采取断顶措施;
底板型来压冲击力源采取断底措施;
构造型来压冲击力源对构造区域采取爆破措施,消除区域应力集中;
在上述三种卸压方式的基础上,在煤层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使应力集中位置整体向深部转移,降低浅部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进速度慢、钻孔变形时间短、钻孔变形量大是相对于无采动影响和地质构造影响区域的钻孔钻进速度、钻孔变形时间、钻孔变形量而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008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