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20089.5 | 申请日: | 2022-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8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文;董续凯;白俊杰;贾乐乐;张杨;吴少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9/00;E21C4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钻孔 变形 方式 选择 措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属于矿山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领域。该方法根据施工的大直径卸压钻孔的变形方式,辅助微震、围岩变形量等措施,判断冲击力源,进而选择合理的卸压措施;避免因错误判断冲击力源或卸压方式不合理造成冲击地压灾害。同时,该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卸压措施,节省非必要劳动力,并用于针对性的卸压措施施工。且该方法在案例应用中成功判定了冲击力源,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山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矿井开采强度和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已成为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灾害之一。冲击地压机理杂,影响因素多,在冲击地压防治实践中经常要采取多种卸压措施消除冲击危险。在现场实践中,时有发生已采取过多种卸压方式的情况下依然发生冲击地压的案例,通常是因为错误判断冲击力源或卸压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冲击地压灾害。因而,正确判别冲击力源类型,选择合理的冲击地压卸压方式是防治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的重要前提。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在煤层施工的预卸压大直径钻孔变形方式,判别冲击力源类型,进而能够有效指导解危措施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矿井错误判断冲击力源或卸压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供一种根据卸压钻孔变形方式选择卸压措施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在煤层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
S2:对煤体破裂诱发的卸压孔变形量进行统计,根据大直径卸压钻孔变形量,按照不同来压方式卸压钻孔变形特征来确定冲击力源;
S3:收集卸压钻孔变形期间其他动力现象作为辅助验证手段,验证冲击力源的产生方向;
S4:通过确定的冲击力源,选择合适的卸压方式,降低煤层冲击危险性。
该方法选取工作面开采无扰动阶段作为卸压钻孔施工及监测统计时段,避免井下工程施工对卸压钻孔变形量产生影响。
其中,无扰动阶段为:距离掘进工作面直线距离150m之外;距离回采工作面直线距离350m之外;若在掘进工作面或回采工作面扰动距离影响范围内,则需要停产至少三天,待围岩运动稳定后再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检验冲击力源。
其中,S1中卸压钻孔布置方式按照GB/T 25217.10-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中第10部分确定。
S2中煤体破裂诱发的卸压孔变形量统计包括:施工卸压钻孔过程中钻进速度、钻孔变形时间、钻孔变形位置、钻孔变形量、钻孔变形方式;钻进速度慢、钻孔变形时间短、钻孔变形量大、钻孔变形方式为突然塌孔说明煤体应力水平高,需及时采取卸压措施;钻孔变形位置用来确定高应力集中位置。其中,钻进速度慢、钻孔变形时间短、钻孔变形量大是相对于无采动影响和地质构造影响区域的钻孔钻进速度、钻孔变形时间、钻孔变形量而言。
S2中不同来压方式卸压钻孔变形特征分为三类:
顶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中上部;
底板型来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中下部;
构造来压型钻孔变形特征,钻孔变形位置为卸压钻孔四周同时向孔中心挤压。
S3中其他动力现象包括微震数据、巷道围岩位移数据、支架阻力数据、煤体应力数据。
S3中验证冲击力源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00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