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VIT模型和原型网络的可解释SAR目标识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87873.0 | 申请日: | 2022-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75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钱江;叶鑫;吕海涛;蒋俊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
主分类号: | G06V10/764 | 分类号: | G06V10/764;G06V10/82;G06V10/74;G06V10/774;G06N3/0455;G06N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航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7 | 代理人: | 孙方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vit 模型 原型 网络 可解释 sar 目标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VIT模型和原型网络的可解释SAR目标识别方法及系统,首先把数据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来训练VIT模型;从训练集种选择部分数据作为支持集,并设置支持集的类别,使用训练好的VIT模型对支持集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支持数据编码向量;使用训练好的VIT模型对测试集进行编码,得到测试数据编码向量;计算测试数据编码向量各部位与支持数据编码向量各部位之间的L1距离,根据测试集数据与支持集数据的L1距离得到相似性向量;将相似性向量重新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展平以后经过全连接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最后得到分类结果。该方法使得神经网络在MSATR数据集上具有一定的可解释性;分类精度相对于原始VIT模型下降很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网络算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VIT模型和原型网络的可解释SAR目标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标识别是SAR成像以后的关键应用。如何从SAR图像中识别目标的类别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SAR目标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利用回波能量来完成。在实际场景中,雷达回波不仅包含目标信息,还包含诸如地杂波、海杂波、干扰等杂波及背景信息。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数据规模的大幅扩大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不断改进,从数据中自动进行特征学习日益成为模式识别的主要范式。其中,由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有着很强的特征提取能力而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各种基于CNN的模型。
目前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大部分具有“黑盒”性质,其工作机理、决策过程和决策逻辑对用户的不透明,会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医疗诊断、金融投资、国防军事等高风险领域,深度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对于理解和信任模型的决策至关重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和在诸多领域的大量应用,其可解释性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从目的上来说,可解释性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机器学习模型是如何学习的,它从数据中学到了什么;针对每一个输入样本,它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决策以及它所做的决策是否可靠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VIT模型和原型网络的可解释SAR目标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利用测试数据与支持集进行比较得出的相似性,神经网络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VIT模型和原型网络的可解释SAR目标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把MSTAR数据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来训练VIT模型;
步骤二:从训练集种选择部分数据作为支持集,使用训练好的VIT模型对支持集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支持数据编码向量;使用训练好的VIT模型对测试集进行编码,得到测试数据编码向量;
步骤三:计算测试数据编码向量各部位与支持数据编码向量各部位之间的L1距离,根据测试集数据与支持集数据的L1距离得到最相似部位的相似性向量;
步骤四:根据相似性向量重新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展平以后经过全连接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最后得到分类结果。
进一步,所述L1距离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L1=|xi-yjk|
其中,i表示测试数据编码向量中第i个部位,xi表示测试数据编码向量中第i个部位;j表示支持集数据编码中第j个数据,k表示支持集数据编码中第k个部位;yjk表示支持集第j个数据编码向量中第k个部位。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中的相似性向量按照以下方式得到:
计算测试数据单个部位与支持集数据单个部位的L1距离,得到测试数据相对于支持集数据各部位的相似性向量;遍历支持集所有数据所有部位进行计算得到测试集数据各部位与支持集数据所有部位的相似性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未经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878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氰碱性表面处理合金辐条工艺
- 下一篇:一种多孔硅酸镁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