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采诱发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56748.3 | 申请日: | 202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9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吴映涵;刘子阳;梅钢;徐能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G01S13/86;G01S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季永杰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采 诱发 地表 形变 监测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开采诱发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数据资料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形变结果,并分析第一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根据目标区域的附近区域的数据资料获取附近区域的第二形变结果,得到第二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从而确定实际地面潜在危害;从无人机图像中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面模型和正射影像,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并获取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化特征;基于卫星光学遥感影像建立解译特征,对地形地貌变化特征分类,进而评估地表形变对不同类型地面设施的潜在危害。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升对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的实时性和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表形变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采诱发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采空区地表形变的监测方法主要通过水准仪、全站仪、经纬仪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地表某一点或某一较小范围的位置及其变化进行测量,从而对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预防可能诱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严重的灾害。
然而,相关技术中水准测量监测等技术增加了工作量,且野外作业周期较长,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尤其在地形复杂区域监测精度易受干扰,降低采空区形变监测的精确度,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问题和认识作出的:
地表形变是在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因素诱发下的一种缓慢变化且不可逆转的地质现象,如今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由地表形变引发的诸多问题,实时、准确地对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预防可能诱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更严重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表形变监测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监测技术大多基于离散点的观测数据,监测点的覆盖范围及空间密度均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有效地对规模大、范围广的地面形变进行监测和分析,另一方面,我国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及大型工程建设地大多处于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在复杂自然条件下,传统监测作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要面临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等带来的巨大的挑战。
本申请提供一种开采诱发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水准测量监测等技术增加了工作量,且野外作业周期较长,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尤其在地形复杂区域监测精度易受干扰,降低采空区形变监测的精确度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采诱发地表形变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搜集选定的目标区域内的数据资料;根据所述数据资料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形变结果,并基于所述形变结果分析第一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附近区域的数据资料获取所述附近区域的第二形变结果,得到第二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并结合所述第一形变结果和所述第二形变结果,确定实际地面潜在危害;从无人机图像中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面模型和正射影像,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并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化特征;基于预设卫星光学遥感影像建立解译特征,对所述地形地貌变化特征进行分类;根据所述实际地面潜在危害和分类结果分析所述目标区域的地表形变诱因和时空特征,评估地表形变对不同类型地面设施的潜在危害。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数据资料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形变结果,并基于所述形变结果分析第一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包括:对所述数据资料进行影响处理,利用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小基线得到所述形变结果;根据所述数据资料对所述工作区内形变区范围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所述工作区内地面潜在危害。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资料包括SAR(Synthetic 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相关卫星的光学遥感影像、行政区划信息和矿区矿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567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