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41179.5 | 申请日: | 2022-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6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匡开宇;全厚喜;刘涛;李永兰;江彬;石永生;涂鸿飞;赵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华盛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75/06 | 分类号: | C09D175/06;C09D5/03;C09D7/61;C09D7/6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徐凯凯 |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弯 透明 哑光高 硬度 粉末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成;端羟基聚酯树脂130~200份,端羧基聚酯树脂130~210份,封闭异氰酸酯220~280份,环氧型固化剂10~25份,流平剂10份,脱气剂5份,透明玻璃微粉34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羟基聚酯树脂和端羧基聚酯树脂按重量份的配比为1∶(0.75~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羟基聚酯树脂和封闭异氰酸酯按重量份的配比为1∶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羧基聚酯树脂和环氧型固化剂按重量份的配比为(8.5~9)∶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型固化剂为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01.将端羟基聚酯树脂、端羧基聚酯树脂、封闭异氰酸酯、环氧固化剂、流平剂、脱气剂以及透明玻璃微粉加入混料机中预混合;
步骤S002.将步骤S001中经过预混合的物料经过挤出机熔融挤出;
步骤S003.将熔融挤出的物料使用水冷钢带冷却并压片;
步骤S004.将步骤S003中的片状物料通过粉碎机粉碎,粉碎后过筛处理得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02中,挤出机进料口的温度为65℃,熔融段温度为10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04中,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粒径为30~50u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在于,步骤S001中,端羟基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001.将2500重量份的三羟基丙烷以及4重量份的单丁基锡加入连接有冷凝塔的反应釜中,反应釜缓慢升温至150℃后,进行搅拌以使三羟基丙烷溶解;
步骤A002.将10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1600重量份的间苯二甲酸缓慢加入三羟基丙烷溶液中,继续搅拌至反应釜内的物料分散均匀;
步骤A003.反应釜内的物料分散均匀后,使反应釜缓慢升温至240℃,而后保持冷凝塔顶端的温度在101℃以下,使物料反应中产生的水馏出;
步骤A004.待物料反应中产生的水馏出后,继续保持反应釜温度在240℃,并使冷凝塔顶端的温度下降至50℃后,开启真空泵,使反应釜内物料负压反应1h后得端羟基聚酯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折弯透明哑光高硬度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01中,端羧基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001.将1260重量份的新戊二醇、300重量份的乙二醇、20.1重量份的三羟基丙烷、4重量份的单丁基锡以及6重量份的抗氧化剂加入反应釜中,反应釜缓慢升温至150℃后,进行搅拌以使反应釜内的物料溶解;
步骤B002.将255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355重量份的己二酸缓慢加入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反应釜内的物料分散均匀;
步骤B003.反应釜内的物料分散均匀后,使反应釜缓慢升温至240℃,而后保持冷凝塔顶端的温度在101℃以下,使物料反应中产生的水馏出;
步骤B004.待物料反应中产生的水馏出后,继续保持反应釜温度在240℃,并使冷凝塔顶端的温度下降至50℃后,加入550重量份的间苯二甲酸;
步骤B005.继续搅拌使反应釜内的物料反应澄清后,开启真空泵,使反应釜内物料负压反应1h后得端羧基聚酯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华盛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华盛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4117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涤纶短纤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气密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