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37412.2 | 申请日: | 202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16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蕾;刘文欢;徐琦勇;金芳;陈晓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源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2;C02F9/00;C02F3/12;C02F3/28 |
代理公司: | 南昌科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3 | 代理人: | 胡群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生态 治理 农村 污染 河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在河道内以第一挡水板、第二挡水板、第三挡水板分隔出有氧处理段和无氧处理段,同时在岸堤外挖设循环处理塘以及第一回流沟和第二回流沟,可逐级逐段处理污染河道,而且无需将河水统一引流然后集中处理,具有占地小、处理效率高,并能灵活适应河道走向,实现对农村污染河道的有效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村污染河道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近9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农村每年有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附近的水体,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愈加恶化,形成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
目前,国内外处理面源污染主要采用人工湿地法、稳定塘法以及土地过滤法等。人工湿地法是国内外推广利用多年的治理污染的技术,目前主要是表面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这种技术处理效果较好,但占地面积大,构建成本高。稳定塘法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但也存在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处理时间较长等缺点。土地过滤法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的一系列过程进行处理,相对于其他技术具有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力负荷低、处理能力差以及占地面积大。以上方法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等问题,而且难以针对农村污染河道,由于河道较长,走向复杂,很难统一引流然后集中处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并能逐级逐段处理污染河道,而且无需将河水统一引流然后集中处理,具有占地小、处理效率高,并能灵活适应河道走向,实现对农村污染河道的有效治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在河道内以第一挡水板、第二挡水板、第三挡水板分隔出有氧处理段和无氧处理段,同时在岸堤外挖设循环处理塘以及第一回流沟和第二回流沟,可逐级逐段处理污染河道,而且无需将河水统一引流然后集中处理,具有占地小、处理效率高,并能灵活适应河道走向,实现对农村污染河道的有效治理。
一种利用生态沟塘治理农村污染河道的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在河道内沿河道上游1至河道下游2的方向上嵌入第一挡水板 4、第二挡水板5、第三挡水板6,所述第一挡水板4与第二挡水板5之间形成有氧处理段7,所述第二挡水板5与第三挡水板6之间形成无氧处理段8;
(2)在岸堤3外挖设循环处理塘10、第一回流沟11和第二回流沟 12,所述第一回流沟11的两端分别与循环处理塘10、有氧处理段7的前端连通,所述第二回流沟12的两端分别与循环处理塘10、无氧处理段8的前端连通;
(3)所述无氧处理段8的表面以悬浮块13密封;
(4)用水泵抽取有氧处理段7下游污泥至循环处理塘10,浓缩并活化后得到活化污泥,将得到的活化污泥通过第一回流沟11排入有氧处理段7的前端;
(5)用水泵抽取无氧处理段8下游污泥至循环处理塘10,浓缩后通过第二回流沟12排入无氧处理段8的前端;
(6)上述第(4)步与第(5)步间歇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水板4、第二挡水板5、第三挡水板6均可升降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处理塘10底部安装鼓气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水板4、第二挡水板5、第三挡水板6中间以横隔板9贯穿,并将河道、第一挡水板4、第二挡水板5、第三挡水板6 分成两部分;所述两个岸堤3外均挖设循环处理塘10、第一回流沟11 和第二回流沟12;所述第一挡水板4、第二挡水板5、第三挡水板6被横隔板9分成的两部分可独立进行升降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源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源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374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