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10601.0 | 申请日: | 202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90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窦子媛;刘元正;闫东超;明泽额尔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19/58 | 分类号: | G01C19/58;G01R33/02;G04F5/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秦媛媛 |
地址: | 71007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下而上 原子 制造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真空腔(1)、抽气管路(2)、进气管路(3)、放电极板组(4)、绝缘支架(5)、气室(6)、激光器(8)、碱金属源(9)、真空规(10);
真空腔(1)与抽气管路(2)、进气管路(3)连通;放电极板组(4)、绝缘支架(5)、气室(6)、激光器(8)、碱金属源(9)、真空规(10)位于真空腔(1)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板组(4)由两块平行的金属极板构成;两块平行的金属极板被固定在真空腔(1)上下内表面;通过接入外接电源,两块平行的金属极板之间可形成射频电场;两块平行的金属极板之间固连有绝缘支架(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真空腔(1)与抽气管路(2)、进气管路(3)连通,抽气管路(2)、进气管路(3)用于改变真空腔(1)内部气体组分和压力;当真空腔(1)内部气压等于大气压时,真空腔(1)能够打开,与大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连通真空腔(1)和真空泵组;抽气时降低真空腔(1)内部气压,改变真空腔(1)内部气体组分配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管路连通真空腔(1)和工作气体、清洗气体气源;进气时升高真空腔(1)内部气压,改变真空腔(1)内部气体组分配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精密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室上端设置气室尾管(7)结构,气室(6)通过气室尾管(7)与外界连通;气室(6)放置于绝缘支架(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发射激光;光路通过气室尾管(7)位置,用于烧结气室尾管(7)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精密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碱金属源可接入外接电源,用于加热蒸发碱金属原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真空规位于真空腔(1)内部,用于监测真空腔(1)内部气体压力。
10.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子气室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打开真空腔(1),将气室(6)放置于绝缘支架(5);
关闭真空腔(1),通过抽气管路(2)抽走真空腔(1)内空气,通过进气管路(3)向真空腔(1)内注入清洗气体,使真空腔(1)、气室(6)内部均达到特定压力状态,由真空规(10)监测;
将放电极板组(4)接入外接电源,放电极板组(4)可形成射频电场,清洗气体在射频电场形成等离子体,对气室(6)内部进行射频等离子清洗;
通过抽气管路(2)抽走真空腔(1)内清洗气体,真空腔(1)内达到真空;
碱金属源(9)接入外接电源加热蒸发碱金属原子,碱金属原子扩散进入气室(6)内部沉积,达到设定时间后,停止加热蒸发碱金属原子;
通过进气管路(3)向真空腔(1)内注入工作气体,使真空腔(1)、气室(6)内部均达到特定压力状态,由真空规(10)监测;
激光器接入外接电源发射激光,烧结气室尾管(7)材料,烧结后气室尾管(7)不再与外界连通;
通过抽气管路(2)、进气管路(3)调整真空腔(1)内部气压,使其等于大气压,打开真空腔(1),取走气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106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高压HEM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前壳组件及净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