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407010.8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5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延春;管晓明;辛柏成;宫哲;吴庆东;尹壮飞;程飞;辛鲁超;刘俊伟;杨宁;郑世杰;范学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1/08 | 分类号: | F42D1/08;F42D1/00;F42D3/04;F42D5/04;F42D5/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刘林 |
地址: | 2660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洞 近接扩挖 爆破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涉及隧洞爆破技术领域,包括从第一隧洞的轮廓到第二隧洞的掌子面钻设一排第一隔振孔;沿所述第一岩墙的轮廓进行切割得到预切槽隔振缝;沿所述第二岩墙的轮廓钻设一排第一炮孔,对第一炮孔间隔装填炸药;在第二爆破区内依次钻设多排第二炮孔,对每个第二炮孔装填炸药;将一排所述第一炮孔在不同时段引爆后,再将多排所述第二炮孔在不同时段引爆;在第一爆破区内依次钻设多排第三炮孔,将每个第三炮孔装填炸药;按照预设顺序依次将所述多排第三炮孔引爆,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控制爆破振动的影响,易造成临近建筑物发生裂缝或严重变形等不可逆损伤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洞爆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岩质隧道近接爆破扩挖特殊施工工况,常用的爆破方法是光面爆破,光面爆破是指在开挖断面的设计轮廓线上布置间距较小、互相平行的炮眼,选用低密度和低爆速的炸药,采用不耦合装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该种爆破方式已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作业方式。但是光面爆破难以控制爆破振动的影响,较高的振速和爆炸波冲击力将造成临近建筑物发生裂缝或严重变形等不可逆损伤。因此对于超近距离爆破施工,亟需一种减震防护效果较好的精细化综合减振爆破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将第一隧洞扩挖至第二隧洞,将第二隧洞的掌子面沿中线划分为第一岩墙和第二岩墙,所述第一岩墙为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第一隧洞的轮廓到第二隧洞的掌子面钻设一排与第二隧洞掘进方向一致的第一隔振孔,一排第一隔振孔将第二隧洞内划分为第一爆破区和第二爆破区;
沿所述第一岩墙的轮廓进行切割得到与第二隧洞掘进方向一致的预切槽隔振缝;
沿所述第二岩墙的轮廓钻设一排与第二隧洞掘进方向一致的第一炮孔,对第一炮孔间隔装填炸药;在第二爆破区内依次钻设多排与第二隧洞掘进方向一致的第二炮孔,对每个第二炮孔装填炸药;
将一排第一炮孔在不同时段引爆后,再将多排第二炮孔在不同时段引爆;
在第一爆破区内依次钻设多排与第二隧洞掘进方向一致的第三炮孔,将每个第三炮孔装填炸药,其中,每个第三炮孔内间隔装填两段炸药;
按照预设顺序依次将所述多排第三炮孔引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钻设大直径隔振孔和预切槽隔振缝进行相互组合,采用小直径注浆孔加固薄弱岩墙,并结合多重减隔振设计,形成了一种多重减隔振综合施工设计方法,本方法能够充分隔离保护物与爆源的振动波及爆生气体的传播,有效降低爆破对近距离保护物的振动损伤。同时,本方法采用内外炮孔相结合和延时引爆的方式,使爆破开挖的边界与设计的轮廓线相符合,不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也使开外边界上的岩体能尽量保持完整无损,保持其强度与稳定性,降低了爆破引起的危害范围和破坏程度。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方法实施例中的隧洞近接扩挖爆破减振施工方法步骤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70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