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工程勘察升沉补偿空气动力站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80864.1 | 申请日: | 2022-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26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政;孟凡超;张尧禹;沈怀浦;刘延芳;姚坚毅;刘存林;肖西卫;么玉鹏;孙军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地装(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1/02 | 分类号: | F04B41/02;F04B39/16;F04B49/22;F04B39/12;E21B19/09;E21B19/00;E21B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3 | 代理人: | 薛晓萌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工程 勘察 升沉 补偿 空气 动力站 机构 | ||
1.一种海洋工程勘察升沉补偿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集装箱房体、高压空气压缩机、吸附式干燥机、高压储气罐组、气控阀组装置、控制装置和管汇组件;
所述集装箱房体设置在海船的甲板上;
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所述吸附式干燥机、所述高压储气罐组、所述气控阀组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均设置在所述集装箱房体内;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所述吸附式干燥机和所述气控阀组装置控制连接;
所述气控阀组装置连接所述管汇组件;
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借助于所述管汇组件与所述高压储气罐组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和所述气控阀组装置为所述高压储气罐组补气;
所述管汇组件还分别连接顶驱升沉补偿系统和基盘升沉补偿系统,用以分别为顶驱升沉补偿系统和基盘升沉补偿系统提供高压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房体上还设有顶驱升沉补偿接口和基盘补偿接口;
所述顶驱升沉补偿接口的两端分别与顶驱升沉补偿系统的气液蓄能器和所述管汇组件连接;
所述基盘补偿接口的两端分别与基盘补偿系统的工作气瓶和所述管汇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汇组件包括:通信管汇单元;
所述控制装置借助于所述通信管汇单元分别与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所述吸附式干燥机和所述气控阀组装置控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汇组件还包括:所述通气管汇单元;
所述通气管汇单元包括:顶驱升沉补偿管路、基盘补偿管路、气瓶排气管路和气瓶进气管路;
所述顶驱升沉补偿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驱升沉补偿接口和所述高压储气罐组;
所述基盘补偿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盘补偿接口和所述高压储气罐组;
所述气瓶排气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高压消音排气装置和所述高压储气罐组;
所述气瓶进气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和所述高压储气罐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控阀组装置包括:顶驱升沉补偿气控模块、基盘补偿气控模块、检测模块、安装底撬;
所述顶驱升沉补偿气控模块、所述基盘补偿气控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撬上;
所述安装底撬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高压储气罐组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驱升沉补偿气控模块包括:高压气瓶充气阀、主隔离阀、旁通阀、高压气瓶排气阀和气液蓄能器排气阀;
所述高压气瓶充气阀、所述主隔离阀、所述旁通阀和所述气液蓄能器排气阀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撬上的顶驱升沉补偿管路;
所述高压气瓶排气阀设置在所述气瓶排气管路上,用以控制所述高压储气罐组的减压放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盘补偿气控模块包括:基盘工作气瓶充气阀和基盘工作气瓶排气阀;
所述基盘工作气瓶充气阀和基盘工作气瓶排气阀均设置在所述基盘补偿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驱升沉补偿管路上还设有旁通支路和排气支路;
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旁通支路上;
所述气液蓄能器排气阀设置在所述排气支路上;
所述旁通支路连接所述高压储气罐组;
所述排气支路连接高压消音排气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储气罐组包括:工作组和备用组;
所述工作组包括16个气罐;
所述备用组包括8个气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动力站机构,其特征在于,
每四个气罐为一储气单元,设置在物理框架上;
相邻气罐之间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压力检测单元和压力表;
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管汇组件上,用以检测气压;
所述压力表分别与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地装(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地装(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808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航空技术用复合加热材料板
- 下一篇:WB设备自动进出站改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