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33042.8 | 申请日: | 2022-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19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郭益均;郑敏;王龙;赵小童;张成钰;王术斌;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6 | 分类号: | C08F110/06;C08F6/00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孙德治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味 聚丙烯 材料 制备 方法 | ||
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聚丙烯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聚丙烯气味去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6、在将筛好的物料三投入净化处理罐之前,将罐内温度升温至100℃;将物料三投入净化处理罐中,向净化处理罐内通入蒸汽,罐内保持温度100℃、压力0.3MPa‑0.5MPa,得到物料四;从净化处理罐中排出的蒸汽通入净化尾气分液罐中,一部分物质经冷凝成液相后从管道排出,一部分物质充入火炬内焚烧处理;S7:对物料四作干燥处理,干燥温度保持在50±5℃,得到聚丙烯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产品的气味等级判断标准是:取20g产品样品,在80℃的烘箱中加热二十分钟后,由人为主观进行气味判断。正常连续生产的产品气味等级主要分布在三级,即几乎闻不到任何气味,这种产品在后续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会因为温度的提高而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导致改性材料由于气味的原因达不到产品的使用标准。
聚丙烯生产工艺中,本体法工艺按聚合工艺流程分为:间歇式本体法和连续式本体法两种。
(1)连续式本体法成产的聚丙烯,由于连续法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特定的处理单元对生产出的成品进行气味处理,故在后续生产加工的材料改性过程中不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
(2)间歇式本体丙烯合成由于其对原料的纯度要求不严、投资少、流程简单、收效较快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采用此法的工艺较为普遍,是很多中小企业乐于选择的生产方式。间歇式本体法在生产过程从精制到包装的过程中都没有对产品的气味作处理,因此制成的产品在后续改性加工时会有刺鼻的气味,这些气味会在材料改性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散发出来;此外,间歇式本体法的生产过程是不连续的,在聚合釜反应完毕出料后会有部分助剂残留在反应系统中,这部分助剂主要是催化剂四氯化钛和活化剂三乙基铝以及控制产品熔融指数的氢气;此外,间歇式本体法的生产工艺对反应单体的纯度要求较低,原单体中含有杂质如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砷化合物等较多,在精制单体过程中不能全部清除,在反应过程中也没有特定的清除设备,所以在得到的反应产物中还会含有部分不饱和烃;以上这些杂质虽然不会影响反应产物的各种化学性质,但是会对反应产物的气味有很大的影响。间歇式本体法生产出的聚丙烯气味主要分布在五级,即经过合成后的材料有浓重刺鼻的气味。
除此之外,一些废旧塑料大多都具有难闻的气味,产生这些气味的物质主要包括:小分子类污染物、胺类、硫类及硫醇类物质,这些是聚丙烯材料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如果能在聚丙烯材料制备过程中便将这些气味物质去除,便能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在间歇式本体法合成聚丙烯的情况下,降低产物的气味,产出更高标准的产物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在间歇法工艺的流程中增加气味处理单元,对聚丙烯用低压蒸汽进行处理,将产品内部空隙中残留的气味分子蒸发出来,使处理后的聚丙烯在后续的加工改性过程中的气味降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丙烯原材料依次作去除CO2、脱硫和脱水处理,得到精制料;
S2:将所述精制料投入聚合釜中,并在加入精制料的过程中,依次向聚合釜中加入催化剂TiCl4、活化剂Al2O3、给电子体DDS(二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氢气,并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料;
S3:用蒸汽对聚合釜加热升温至74±2℃后,维持聚合釜内温度74±2℃、压力3.4MPa,维持时间4.5小时,观察DCS控制画面中的聚合釜压力计数值,当压力计数值下降至趋于平稳数值时,聚合反应结束,得到物料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330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