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07015.3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1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曹晶;郑丙辉;储昭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29/35 | 分类号: | B01D29/35;B01D29/90;B01D29/94 |
代理公司: | 北京鹏帆慧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3 | 代理人: | 李清 |
地址: | 10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岸基 水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过滤网,过滤网的底部连接有收集结构,过滤网的顶部连接有布水袋,过滤网的外部连接有支撑结构;装置整体采用圆锥形漏斗状设计,布水袋能使富藻水均匀进入藻水分离装置,藻水分离时,富藻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圆锥形过滤装置顶部斜流至底部收集网斗,能有效提高富藻水的藻水分离效率;基于过滤原理,可以依据不同蓝藻水华优势类型及蓝藻细胞浓度选配相对应孔径的过滤网,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蓝藻水华的藻水分离处理;解决了湖库的湖湾或河湾偶发性蓝藻水华不适用于使用蓝藻机械打捞技术及原位控藻技术进行去除的特点,实现了水华蓝藻的高效快速收集,并且低碳环保,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藻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氮、磷等营养盐过度输入,导致水体中蓝藻过度繁殖甚至在表面聚集形成蓝藻水华,不仅破坏湖库生态系统健康,还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我国湖库蓝藻水华暴发程度进一步加剧,重点湖库蓝藻水华仍然频繁发生。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湖库蓝藻水华防治,开展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由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复杂,蓝藻水华的处理处置仍然是水华防控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流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包括机械打捞处理技术和原位抑藻技术,机械打捞处理技术是将水华蓝藻打捞出水体并进行处理处置的技术,然而机械打捞处理技术通过建设藻水分离站、购置一体化除藻船和藻水分离车等方法往往耗时耗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对于偶发性水华蓝藻的处理处置,往往由于时效性问题而不适用。
因此,亟需一种简易的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能够解决偶发性蓝藻水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的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以解决偶发性蓝藻水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收集结构,所述过滤网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有布水袋,所述过滤网的外部连接有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为扇环形结构,其两侧通过过滤网连接带和过滤网连接螺母进行连接合围成圆台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为100-200目。
优选地,所述收集结构包括收集网斗,所述收集网斗的上部通过收集网斗连接带和收集网斗连接螺母与所述过滤网的底部连接,所述收集网斗的底部设有收集口,所述收集口上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收集网斗的孔径与所述过滤网的孔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的顶部边缘及所述布水袋的边缘均设有连接环,且二者之间通过连接钩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过滤网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块的正下方设有承重,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承重之间竖直插设有支撑柱。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岸基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过滤网,过滤网的底部连接有收集结构,过滤网的顶部连接有布水袋,过滤网的外部连接有支撑结构;装置整体采用圆锥形漏斗状设计,布水袋能使富藻水均匀进入藻水分离装置,藻水分离时,富藻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圆锥形过滤装置顶部斜流至底部收集网斗,能有效提高富藻水的藻水分离效率;基于过滤原理,可以依据不同蓝藻水华优势类型及蓝藻细胞浓度选配相对应孔径的过滤网,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蓝藻水华的藻水分离处理;解决了湖库湖湾或河湾偶发性蓝藻水华不适用于使用蓝藻机械打捞技术及原位控藻技术进行去除的特点,实现了水华蓝藻的高效快速收集,并且低碳环保,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70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