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量化釜式热塑性塑料超临界流体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92431.0 | 申请日: | 2022-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4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军;易浩;周照杨;刘润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5/16 | 分类号: | B29C35/16;B29C35/00;B29C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恒华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9 | 代理人: | 姜宗华 |
地址: | 52383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化 釜式热 塑性 塑料 临界 流体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量化釜式热塑性塑料超临界流体循环系统,包括超临界流体循环结构、密封冷却装置和支撑架,通过设置了超临界流体循环结构和密封冷却装置,超临界流体对冷却腔室内的热塑性塑料进行冷却降温后,经过滤器过滤以及换热器后通过输送泵将暂存罐内的超临界流体输送至流体源储罐进行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超临界流体的循环使用,通过冷却腔室前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进料通道组件和出料通道组件,在进料通道组件和出料通道组件前端分别连接有进料输送带组件和出料输送带组件,使需要进行冷却热塑性塑料放置在进料输送带上,自动进入至冷却腔室内进行冷却、自动进行出料以及输送,增加设备的自动化效果,进而减少使用者的手动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塑料冷却技术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轻量化釜式热塑性塑料超临界流体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热塑性塑料是一类在一定温度下具有可塑性,冷却后固化且能重复这种过程的塑料,分子结构特点为线型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情况下不具有活性基团,受热不发生线型分子间交联,废旧品回收后可重新加工为新的产品,主要品种有聚烯烃(乙烯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丙烯酸酯类、含氟烯类等)、纤维素类、聚醚聚酯类及芳杂环聚合物类等,为对釜式器具的轻量化,通过采用热塑性塑料模压热塑制成轻量化釜式器具,热塑性塑料在模压热塑后,需要进行冷却定型,而超临界流体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有与液体接近的密度,又有与气体接近的黏度及高的扩散系数,因此具有良好的流动、传输性能,具备了液态冷却剂大的冷却能力,同时具有气体一样的冷却均匀性,是对冷却均匀性有高要求的精密零件理想的冷却剂。
现有的超临界流体循环冷却设备多体现在超临界流体的循环以及冷却工件的输送方面,例如专利号为CN202010690285.1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超临界流体循环冷却方法及其装置》,环形密闭腔体的结构设计,超临界流体无需外排,实现了超临界流体在密闭腔体内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超临界流体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在环形密闭腔体内设置输送带,多个工件在输送带流转的过程中依次完成超临界流体的冷却处理,冷却处理效果好,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环形密闭腔体内设置引风机和换热器,超临界流体在引风机的作用下形成超临界流体循环,通过引风机可以实现超临界流体流速的调节;通过换热器将工件传给超临界流体的热量传输出来,维持超临界流体的温度稳定,在密闭腔体内设置相应的温度、压力和流速传感器,通过PID控制系统实时测量和控制超临界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流速参数,控制冷却速率按照理想冷却曲线进行,实现可控冷却的目的。
虽然上述的超临界流体循环冷却技术在超临界流体的循环以及冷却工件的输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仍有存在一定弊端:
1:将超临界流体位于环形密封腔体内部进行循环,工件的温度与超临界流体进行换热,对工件进行快速降温的同时,导致超临界流体的温度上升快,且通过换热器对超临界流体进行换热降温,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及工件对超临界流体的升温,不利于超临界流体在密封腔体内的循坏使用,容易增加密封腔体内的温度,进而降低工件的冷却效率以及冷却效果,未能实现对超临界流体的循环使用。
2:采用环形输送带对物料进行输送,且环形输送带的两端分别通过进料转移室和出料转移室对物料的进料和出料进行控制,在进料转移室和出料转移室内部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快开门进行开合控制,但工件进入至两个快开门之间时,不便于自动进入转移至环形输送带上,且需要人工手动对冷却的工件进行进料出料控制,增加人工的手动操作效果,降低设备的自动化效果;
3:通过快开门对进料转移室和出料转移室内部两侧进行开合控制,由于进料转移室和出料转移室与密闭腔体之间需要进行密封,避免密闭腔体内部的超临界流体泄漏,采用无法保证密闭腔室内的密封效果,导致超临界流体容易泄露。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发明在此提供一种轻量化釜式热塑性塑料超临界流体循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924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