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91931.2 | 申请日: | 2022-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15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白石茂;坂田日和;山口启一;西泽龙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H3/02 | 分类号: | H03H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庆泽;马建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元件 制造 方法 | ||
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能够一并形成外形和槽。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底膜形成工序,在石英基板的第1基板面中的第1振动臂形成区域和第2振动臂形成区域形成第1底膜;保护膜形成工序,在第1底膜中的堤部形成区域形成第1保护膜;以及干蚀刻工序,隔着第1底膜和第1保护膜对石英基板进行干蚀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通过湿蚀刻和干蚀刻形成音叉型振子的方法,该音叉型振子在振动臂上具有带底的槽。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对石英基板进行湿蚀刻形成音叉型振子的外形,然后,通过干蚀刻形成槽。
专利文献2记载了通过干蚀刻形成音叉型振子的方法,该音叉型振子在振动臂上具有带底的槽。在该制造方法中,在对由压电材料构成的基板进行干蚀刻时,通过使槽的宽度相对于一对振动臂之间的宽度变窄,从而利用微负载效应,使槽的蚀刻深度相对于一对振动臂之间的蚀刻深度变浅,一并形成振子的槽和外形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5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1338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形成外形的湿蚀刻和形成槽的干蚀刻分别是不同的工序,因此,制造工序复杂,容易产生槽相对于外形的位置偏移等。因此,基于该制造方法的振动元件存在容易产生无用振动等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同一工序一并形成外形和槽,因此,不会产生上述问题。但是,在该制造方法中,利用干蚀刻中的微负载效应一并形成外形和槽,所以,对振动臂的宽度、槽的宽度和深度等尺寸的设定产生制约,存在设计自由度低的问题。
因此,要求能够一并形成外形和槽且设计自由度高的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振动元件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并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排列的第1振动臂和第2振动臂,所述第1振动臂和所述第2振动臂分别具有第1面和第2面以及在所述第1面开口的带底的槽,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在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排列配置并处于正反关系,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准备具有处于正反关系的第1基板面和第2基板面的石英基板;底膜形成工序,在所述第1基板面中的形成所述第1振动臂的第1振动臂形成区域和形成所述第2振动臂的第2振动臂形成区域形成第1底膜;保护膜形成工序,在所述第1底膜中的除了形成所述槽的槽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形成第1保护膜;以及干蚀刻工序,隔着所述第1底膜和所述第1保护膜从所述第1基板面侧对所述石英基板进行干蚀刻,形成所述第1面、所述槽、所述第1振动臂以及所述第2振动臂的外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动元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1-A1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动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919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规划和导航管腔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手持式工作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