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电路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70988.4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20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徐凯;孟倩倩;黄大荣;吴仕勋;杨建喜;蓝章礼;张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27/16 | 分类号: | B61L27/16;B61L27/20;B61L15/00;B61L23/00;B61L1/18;B61L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懋琪;李剑锋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电路 故障 虚拟 列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电路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虚拟连挂列车即将运行线路上的某个路段出现轨道电路故障时,控制虚拟连挂列车在故障路段入口前停车,然后以固定巡航速度通过故障路段,从首车提速至固定巡航速度开始到尾车完全通过故障路段的时间内生成新的自动驾驶曲线,一旦虚拟连挂列车的尾车通过故障路段,首车即以新的自动驾驶曲线行驶,追踪车以追踪模式跟随行驶。采用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虚拟连挂列车通过轨道电路故障路段的通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轨道电路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虚拟连挂技术是指多辆列车之间不依靠物理连接,而是通过车车通信的无线通信连接方式实现多辆列车以相同速度、极小间隔运行的列车群体协同运行方式,其中,首车根据自动驾驶曲线行驶,其余追踪车采用追踪模式跟随前车行驶。虚拟连挂列车所辖的单列车之间通常采用的撞软墙的安全防护模式保持安全间距运行,较撞硬墙的安全防护模式能有效缩小列车运行追踪间隔,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尤其适用于目前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靠现有技术难以继续提高的繁忙线路。
轨道电路是铁路信号系统中关键的基础设备之一,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到铁路的运行效率,甚至危及行车安全。现有技术中心,仅针对单列车采用简单的目视行车模式应对上述故障路段的通行,对于虚拟连挂列车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编组运行方式,列车群中单列车数量、列车群的长度、车车通信方式、首车的自动驾驶、跟踪车的控制策略等均与单列车有着明显差异,对于电路故障路段的通行,虚拟连挂列车尚无一套完整、合理的运行流程和控制方案,以达到即安全又高效地通过电路故障路段。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电路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让虚拟连挂列车安全、高效通过轨道电路故障路段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电路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的控制方法,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虚拟连挂列车由n个单列车组成,将行驶在最前面的单列车记为首车,将行驶在首车后方的单列车记为追踪车,将行驶在最后方的追踪车记为尾车;所述首车上设置有车载控制模块、定位模块和车载ATO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和车载ATO模块二者均与车载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定位模块能实时获取首车的位置信息,并将实时获取的位置信息传送给车载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地面列控中心和轨道电路监测模块;所述轨道电路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线路上各个路段的轨道电路故障;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虚拟连挂列车即将运行线路上的某个路段出现轨道电路故障时,
一)所述轨道电路监测模块生成电路故障信号,并将电路故障信号发送给地面列控中心;将发生轨道电路故障的路段记为故障路段,所述电路故障信号包括故障路段入口和出口的位置信息;
二)地面列控中心收到所述电路故障信号后即生成停车指令,并将停车指令和电路故障信号发送给虚拟连挂列车首车的车载控制模块;
三)所述车载控制模块收到停车指令和电路故障信号后控制虚拟连挂列车在故障路段的入口前停车;当虚拟连挂列车全部单列车均停车后,所述车载控制模块生成停车待行信号,并将停车待行信号发送给地面列控中心;
四)地面列控中心收到停车待行信号后生成目视运行指令,并将目视运行指令发送给首车的车载控制模块;
五)所述车载控制模块收到目视运行指令并通过驾驶员按键确认后,即控制首车启动并加速到固定巡航速度v,其余追踪车按追踪模式行驶;当首车加速到固定巡航速度v时,所述车载控制模块开始为ATO模块生成新的自动驾驶曲线,所述车载控制模块在时间T内生成新的自动驾驶曲线;当虚拟连挂列车的尾车刚好驶出故障路段时,车载控制模块即将所述新的自动驾驶曲线加载到所述车载ATO模块,车载ATO模块根据新的自动驾驶曲线控制首车行驶,其余追踪车按追踪模式行驶;所述时间T根据公式一获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09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