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石吊兰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6352.8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9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花;李勇军;刘亭;周孟;谢家丽;付昌丽;孙佳;陆苑;潘洁;马雪;李月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朱雪琼 |
地址: | 550004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色谱 四极杆 静电场 轨道 串联 联用 分析 石吊兰 化学成分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石吊兰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的方法,包括配制对照品溶液、配制供试品溶液、色谱分析,其中,化学成分分析还包括质谱分析、数据处理。本申请首次同时对石吊兰中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及有机酸类三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药材中这5个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由于不同产地、生长环境、气候条件、采收时间等因素影响植物中化合物的积累,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测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石吊兰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吊兰(以下简称SDL)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为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pauciflorus Maxim.。石吊兰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非专利文献[1]~[2]记载石吊兰具有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瘰疬痰核等。非专利文献[3]~[8]通过现代化学成分研究发现:石吊兰主要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苯乙醇苷类等成分。非专利文献[9]~[10]通过药理学研究表明:石吊兰具有抗菌、抗炎、抗肝毒、降压、抗结核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非专利文献[11]研究报道了石吊兰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且乙酸乙酯部位的活性成分可能是黄酮及其苷类;非专利文献[12]报道了石吊兰总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由此可见,石吊兰不同类型化学成分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因而明确石吊兰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对于后续开展药效学研究、促进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以石吊兰素的含量作为其质量控制标准。
此外,非专利文献[13]~[15]测定了石吊兰中总黄酮及石吊兰素的含量,但石吊兰中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单一成分或单类成分如总黄酮的测定不能反映该药材的整体质量特征,且中药药效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机制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注:非专利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92.
非专利文献[2]: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20.
非专利文献[3]:Liu Y,Wagner H,Bauer R.Nevadensin glycosides fromLysionotus pauciflorus[J].Phytochemistry,1996,42(4):1203.
非专利文献[4]:冯卫生,李倩,郑晓珂,等.吊石苣苔中的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04):617-620.
非专利文献[5]:李计龙,刘建华,高玉琼,等.石吊兰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1,22(27):2560-2562.
非专利文献[6]:Zhang J Y,Yi P,Xiong Y,et al.A new acoranesesquiterpenes of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Form Guizhou province,China[J].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20,93:104165.
非专利文献[7]:Luo W,Wen Y Y,Tu Y B,et al.A New Flavonoid Glycosidefrom Lysionotus pauciflorus[J].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2016,11(5):621-6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医科大学,未经贵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63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岩溶山区滑坡路边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麦的组培育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