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6333.5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6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非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C05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华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8 | 代理人: | 李超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纳米 生物 有机肥 土壤改良 吸附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针对现有的对土壤改良效果差,依旧会有大量有害物质残留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以下步骤:称取原材料,原材料包括35份~45份的农家肥、15份~20份的秸秆、25份~30份的吸附炭颗粒、5份~10份的菌渣、1份~5份的微生物和5份~10份的粉煤灰,吸附炭颗粒包括植物纤维、氨类物质、甜料渣和淀粉,通过农家肥、秸秆、吸附炭颗粒、菌渣、微生物和粉煤灰等材料,并使用纳米技术进行粉碎,最后再经过发酵,制得可以有效清除有害物质的纳米生物有机肥,使用一个种植季后土壤中镉、铅、砷和汞等有害物质大幅度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910027876.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钾金属1-2份、磷晶体2-5份、硅晶体2-3份、氮晶体4-6份、层状硅酸盐45-56份、蒙脱土38-46份、功能菌剂3-4份、黄背木耳菌渣40-50份、富硒膨润土30-50份、草炭土10-20份。该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其纳米生物有机肥利用纳米材料的小尺效益可使肥料离子带有磁效应,从而使肥料养分更容易被植物吸收。通过层状硅酸盐和蒙脱土,这种结构片层间的阳离子(Na+、K+和Ca2+等)与片层间的吸附能力较弱,容易与外界阳离子发生交换,提高了对有毒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抑制能力,通过天然下渗雨水,或人工灌溉淋溶作用,而将之移往较下方土层中。从而减少了植物对重金属吸附。
但是该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重金属虽然有一定的吸附性,但是吸附效果依旧较差,使用一季后土壤中的镉、铅、砷和汞等有害物质只有少量下降,效果差。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对土壤改良效果差,依旧会有大量有害物质残留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纳米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阻镉吸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原材料,原材料包括35份~45份的农家肥、15份~20份的秸秆、25份~30份的吸附炭颗粒、5份~10份的菌渣、1份~5份的微生物和5份~10份的粉煤灰,吸附炭颗粒包括植物纤维、氨类物质、甜料渣和淀粉,菌渣包括黄背木耳菌棒和香菇菌棒;
S2:取得农家肥、秸秆、菌渣和粉煤灰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倒入纳米级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粉碎成纳米材料,便得到堆肥粉料,向堆肥粉料的内部添加水,搅拌均匀制得堆肥料,进行堆肥发酵,得到一次发酵料;
S3:将一次发酵料、吸附炭颗粒和微生物进行搅拌混合,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堆肥发酵,抽出薄膜内的空气,保持塑料薄膜内部气压在0.3个标准大气压~0.6个标准大气压,堆置发酵,得到二次发酵料;
S4:使用半湿物料粉碎机对二次发酵料进行粉碎,粉碎细度要达到30~40目,粉碎后制粒,得到纳米生物有机肥;
S5:将纳米生物有机肥与水混合均匀后,使用喷淋设备均匀喷洒需要改良的土地。
优选地,所述在S1中,农家肥包括牛粪、猪粪和鸡粪,秸秆包括各种藻类材料、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和豆类秸秆,秸秆经过干燥粉碎制成秸秆粉,方便材料分散开来。
优选地,所述在S1中,植物纤维包括植物皮、植物杆、米糠和麦麸,植物皮为各种树皮,植物杆为各种草、灌木和藻类材料,氨类物质为各种氨类化合物,氨类物质包括双氧水、碳酸氢钠、碳酸氢盐、氯酸钾和高锰酸钾中的一种,可以在受热后散发气体,使得材料内部充满空隙。
优选地,所述在S1中,甜料渣包括甘蔗榨糖后的碎渣和甜菜制糖后的碎渣,甜料渣经过粉碎制成颗粒粉末,淀粉为玉米淀粉,方便材料之间粘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非,未经陈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63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