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白光显微干涉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10646.3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8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仁慧;刘杨;宗毅;薛亮;蒋金威;钱宇;李建欣;陈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952 | 分类号: | G01N21/952;G01N21/95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白光 显微 干涉 内外 表面 缺陷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白光光源(1)、第一准直透镜(2)、光阑(3)、第二准直透镜(4)、第一偏振片(5)、光程匹配模块和显微干涉模块,光程匹配模块包括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第一1/4波片(7)、第一平面反射镜(8)、三维微位移平台(9)、第二1/4波片(10)、第二平面反射镜(11)、PZT移相器(12),显微干涉模块包括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第三1/4波片(14)、第一显微物镜(15)、第四1/4波片(17)、第二显微物镜(18)、球面反射镜(19)、第二偏振片(20)、管镜(21)、CMOS相机(22);
白光光源(1)发出的光经第一准直物镜(2)汇聚至光阑(3)中心,后经第二准直物镜(4)变为平行光,通过第一偏振片(5)变为线偏振光进入光程匹配模块,线偏振光以与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的分光面呈45°角入射至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在其分光面分成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P光与S光,其中透射P光作为测试光通过第一1/4波片(10)变为圆偏振光入射至第一平面反射镜(11),经第一平面反射镜(11)反射的光再次通过第一1/4波片(10)变为线偏振S光后经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反射后进入显微干涉模块;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反射的S光作为参考光通过第二1/4波片(7)变为圆偏振光入射至第二平面反射镜(8),经第二平面反射镜(8)反射的光再次通过第二1/4波片(7)变为线偏振P光后经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透射后进入显微干涉模块;
偏振方向相互正交的线偏振P光与线偏振S光入射至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且与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的分光面呈45°角入射,线偏振P光作为测试光,线偏振S光作为参考光,线偏振P光经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透射后通过第四1/4波片(17)变为圆偏振光,然后经过第二显微物镜(18)到达球面反射镜(19)表面,经球面反射镜(19)反射后再经过第二显微物镜(18)、第四1/4波片(17)变为第二线偏振S光入射至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经第二分光棱镜(13)的分光面反射后依次经过第二偏振片(20)、管镜(21)到达CMOS相机(22)的靶面;线偏振S光经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反射后通过第三1/4波片(14)变为圆偏振光,然后经过第一显微物镜(15)到达中空的被测微球)表面,经被测微球)反射后再经过第一显微物镜(15)、第三1/4波片(14)变为第二线偏振P入射至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经第二分光棱镜(13)的分光面透射后依次经过第二偏振片(20)、管镜(21)到达CMOS相机(22)的靶面,并与第二线偏振S光发生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三维微位移平台(9)的调整实现参考臂与测试臂中被测微球)的内、外表面以及不同直径微球的光程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1/4波片(7)、第二1/4波片(10)、第三1/4波片(14)、第四1/4波片(17)的快轴分别与水平方向呈45°夹角,使得通过其两次的线偏振光出射为偏振方向改变90°的线偏振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调整CMOS相机(22)的轴向位置,实现在其靶面分别对不同直径微球的内外表面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振分光棱镜(6)的分光面与第二偏振分光棱镜(13)的分光面呈90°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白光显微干涉技术的微球内外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反射镜(19)为标准球面反射镜,用以实现微球的大视场测量,当被测微球)直径变化时,球面反射镜(19)无需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064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