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10254.7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62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卢碧芸;王川;王斌;施六林;王丽伟;张瑾;陈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13/00 | 分类号: | E02B13/00;E02F5/28;E02F3/88;E02F7/02;E02F7/04;B01D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行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8 | 代理人: | 庞茂川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循环 清淤 渠道 灌溉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涉及水利施工技术领域。该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包括渠道本体和用于对渠道本体进行循环清淤的清淤机构。该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能够适用不同规格尺寸的渠道本体,适用性更强、使用效果更好,能够对淤泥进行吸收时,对渠道本体底部及侧壁的淤泥进行清扫及冲洗,使得清淤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同时,能够对吸收的淤泥进行过滤和收集,利用对水进行循环使用,从而对渠道本体进行循环清淤,更加节能环保,并且,能够对处于水面以上的吸泥管以及冲洗管进行密封封堵,使其不会进行吸淤和冲洗操作,保证动力的有效利用,避免动力损失,从而使得清淤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灌溉渠道是联接灌溉水源和灌溉土地的水道,把从水源引取的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在一个灌区范围内,按控制面积的大小把灌溉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5级,地形复杂、面积很大的灌区还可增设总干、分干、分支、分斗等多级渠道。面积较小的灌区可以减少渠道级数,渠道的纵、横断面要根据设计灌溉流量和设计灌溉水位等资料进行设计。
在灌溉渠道长期使用后渠道底部和侧壁会堆积大量的淤泥,如果不定期进行清理,会大大影响储水量以及水源输送速度,但是传统的清淤装置在使用时,不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灌溉渠道的清淤功能,适用性差,同时,在进行清淤时,采用清淤泵对渠道内的淤泥进行吸收,但是,仅仅采用此种方式,清淤效果差、效率低,并且,会将水和淤泥一同吸入,不便于对水进行循环使用,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循环清淤的渠道灌溉装置,包括渠道本体和用于对渠道本体进行循环清淤的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包括移动车,且移动车的上侧壁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移动车的上侧壁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有第一移动板,且第一移动板的上侧壁插设有多个阵列设置的第二移动板,各个所述第二移动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第二移动板插设在条形开口内,各个所述第二移动板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淤泥进行吸收的吸收机构,且各个第二移动板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渠道本体进行冲洗的冲洗机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移动车上侧壁的第一U形板和第二U形板,且第一U形板和移动车之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第二移动板套设在导向杆的侧壁,且第二U形板和移动车之间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二移动板与螺纹杆的侧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U形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螺纹杆的上端固定。
优选的,所述吸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移动板侧壁的第一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的上侧壁固定插设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且移动车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管,且第一固定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管,各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上端和第二固定管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波纹管,且移动车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L形设置的支座,所述支座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泵体,且泵体的进口端和工作箱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管,所述工作箱内设置有用于对淤泥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且第一支撑板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渠道本体进行清扫的清扫机构。
优选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工作箱内的过滤箱,且过滤箱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拉手,所述第三固定管靠近工作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侧壁多个对称设置的第一T形导杆,且第一T形导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三U形板,所述第三U形板的下侧壁固定连接有毛刷,且第三U形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推动板和L形设置的第二推动板,所述第一推动板以及第二推动板的移动通过第一推动机构进行推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02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