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隔声量的半消声室测试台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01532.2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2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冯苗锋;宋震;陈梅清;王晨宇;沈波;蔡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12 | 分类号: | E04H1/12;E04B1/82 |
代理公司: | 上海简克律师事务所 31417 | 代理人: | 刘君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隔声量 消声室 测试 | ||
本发明属于声学试验室的隔声降噪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高隔声量的半消声室测试台,包括半消声室底板、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测试台本体、弹簧减振器、减振器基础以及建筑地坪;半消声室底板位于测试台本体的周侧,且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位于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的缝隙中;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包括不锈钢角钢、隔声填缝胶、柔性隔声垫、吸声材料以及钢板;不锈钢角钢与钢板分别位于位于缝隙的顶端与底端,吸声材料填充在缝隙中,柔性隔声垫布置在吸声材料的上下两端,隔声填缝胶布置在柔性隔声垫的上下两端;所述测试台本体的两侧底部通过弹簧减振器与减振器基础连接,所述减振器基础的底端与建筑地坪的顶部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学试验室的隔声降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高隔声量的半消声室测试台。
背景技术
半消声室是声学试验室的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声产品、声学测量仪器及各种噪声源声功率级的校准、检测与测试。由于其特殊的应用场景,往往对其测试精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半消声室的本底噪声参数可直接影响到测试实验的测量精度,是其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重要的关注点之一。
半消声室测试台的结构与空气传声对本底噪声参数产生一定影响,是容易忽视且很难进行声学降噪处理的因素之一。测试台用于放置被测声源设备,传统的测试台与半消声室底板统一浇筑,结构相连接。测试过程中,声源设备运行产生一定的振动及噪声,传播至半消声室主体结构,导致本底噪声参数偏差。若将测试台与半消声室结构脱开,又会导致测试台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的存在会降低消声室整体的隔声性能,一方面被测声源产生的噪声通过缝隙传播到半消声室内外墙之间,进而通过底板于墙面向半消声室内辐射;另一方面外部声源通过缝隙传播进入半消声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隔声量的半消声室测试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隔声量的半消声室测试台,包括半消声室底板、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测试台本体、弹簧减振器、减振器基础以及建筑地坪;所述半消声室底板位于测试台本体的周侧,且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位于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的缝隙中;所述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包括不锈钢角钢、隔声填缝胶、柔性隔声垫、吸声材料以及钢板;所述不锈钢角钢与钢板分别位于位于缝隙的顶端与底端,所述吸声材料填充在缝隙中,所述柔性隔声垫布置在吸声材料的上下两端,所述隔声填缝胶布置在柔性隔声垫的上下两端;所述测试台本体的两侧底部通过弹簧减振器与减振器基础连接,所述减振器基础的底端与建筑地坪的顶部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不锈钢角钢与测试台本体之间采用硅胶填充密封。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板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角钢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胶粘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声材料为多孔吸声材料,厚度大于等于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间缝隙尺寸的3%。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柔性隔声垫采用隔声量不小于20dB的橡胶或高分子材料。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隔声填缝胶为环保型材料。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测试台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结构脱开,并预留有缝隙。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弹簧减振器额定载荷下的固有频率为2.0-5Hz,阻尼比大于0.0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结构脱开,能够避免结构传声;另外,通过在测试台本体与半消声室底板之间的缝隙中设置测试台缝隙声学处理结构,能够提供较高的隔声量,进而能够避免空气传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015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