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97810.1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7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肖俊;徐远;赵健生;卞晓光;周欢;汪斌;程尧;王界行;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3/16;E05B4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陈拿云 |
地址: | 441058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控制 方法 | ||
一种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基于电子锁控制系统,包括:电子锁、慢充充电接口、电池管理系统,电子锁设置于慢充充电接口处,电子锁的控制端与车载充电机的电子锁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电子锁的状态信号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的电子锁状态信号输入端相连,车载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的CAN信号接口均与CAN总线相连。控制方法包括:电子锁锁止:车载充电机接收到开始充电指令后检测电子锁的初始状态,若电子锁初始状态为锁止状态则控制电子锁解锁,电子锁解锁完成后,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锁止,若电子锁处于解锁状态则控制电子锁锁止;电子锁解锁:车载充电机接收到停止充电指令后控制电子锁解锁。本设计可在充电时对电子锁进行智能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具体适用于控制电子锁在充电过程的锁止和解锁。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而电动汽车具有能量效率高、排放低等显著优点,因此,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纯电动汽车得到的迅速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时,需要将充电枪插入车辆上的充电接口以为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而在充电时,当慢充的电流较大时,慢充时需要使用电子锁,通过控制电子锁,防止充电枪带载切断,避免充电枪拔枪时产生电弧,保护电路设备及操作人员安全。因此,需要一种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以在充电过程中对电子锁的锁止和解锁进行智能控制,在实现安全充电的前提下,同时有效控制电子锁,避免电子锁损坏,延长电子锁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枪带载切断时产生电弧,造成安全隐患,同时电子锁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在实现安全充电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电子锁,避免电子锁损坏的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慢充电子锁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基于电子锁控制系统,所述电子锁控制系统包括电子锁、慢充充电接口、车载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子锁设置于慢充充电接口处,所述电子锁的控制端与车载充电机的电子锁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电子锁的状态信号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的电子锁状态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车载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的CAN信号接口均与CAN总线信号连接;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电子锁锁止:
所述车载充电机在接收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开始充电指令后检测电子锁的初始状态:
若电子锁初始状态为锁止状态,则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解锁,电子锁解锁完成后,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锁止;
若电子锁处于解锁状态,则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锁止;
步骤二、电子锁解锁:
所述车载充电机接收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后,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解锁。
慢充充电接口的CC信号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的CC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步骤一、电子锁锁止中,车载充电机无故障状态下,当充电枪插入慢充充电接口后,慢充充电接口开始向车载充电机发送的CC信号,车载充电机接收到CC信号后通过CAN总线将CC信号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接收到CC信号后通过CAN总线向车载充电机发送开始充电指令。
所述电子锁控制系统还包括整车控制器,所述整车控制器的CAN信号接口与CAN总线信号连接;
所述步骤一、电子锁锁止中,车载充电机接收到CC信号后通过CAN总线将CC信号实时发送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在接收到CC信号的期间内不允许车辆行车。
所述步骤二、电子锁解锁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到充电完成或电池异常时通过CAN总线向车载充电机发送停止充电指令。
所述车载充电机接收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开始充电指令后,实时监测电子锁1的状态:
若电子锁处于锁止状态,则车载充电机限制充电电流不超过32A;
若电子锁处于解锁状态,则车载充电机限制充电电流不超过16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78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