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耦合CO2 有效
申请号: | 202211159305.8 | 申请日: | 202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4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洲;张宗飞;彭杰;卢文新;苏静;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9/151 | 分类号: | C07C29/151;C07C29/152;C07C3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张继巍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COsubgt;2/subgt;加氢制甲醇的工艺方法,富氢尾气经过净化提纯获得净化的氢气;对锅炉尾气中的COsubgt;2/subgt;气体进行捕集、净化获得净化的COsubgt;2/subgt;气体,将净化的COsubgt;2/subgt;气体分为n股;将净化的氢气和第一股净化的COsubgt;2/subgt;气体分别进入第一甲醇合成单元中进行反应得到粗甲醇,经第一甲醇合成单元反应后的气体产物与第二股净化的COsubgt;2/subgt;气体分别进入第二甲醇合成单元中进行反应得到粗甲醇,依次类推,粗甲醇进入下游的甲醇精制单元。全流程工艺简单、易于操作,反应条件温和,COsubgt;2/subgt;单程转化率高,不需设置循环气压缩机,综合能耗低,既可以提高工业尾气的附加值,又降低了碳排放,并显著降低甲醇生产成本,尤其适用于百万吨级以上的甲醇生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中和减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耦合CO2加氢制甲醇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CO2,造成温室气体效应,并引起气温逐年升高,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在积极探索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三大技术路线:一是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燃料等零碳技术;二是通过优化现有工艺路线,发展低能耗的新型减碳工艺技术,减少化工反应的过程排放;三是开展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CO2的捕集、利用或储存技术应用,减少排入大气中的CO2,即进行负碳技术的布局应用。
甲醇作为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之一,每年需求量巨大,截至2021年,全国甲醇产能9738.5万吨、产量7816.38万吨,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国内甲醇装置以煤制甲醇路线为主,通常采用的流程是煤气化得到合成气,并变化调节合成气中的氢碳比,随后经净化脱硫脱碳后得到氢碳模数比在1.98~2.2之间的原料气,随后进入甲醇装置反应生成甲醇。上述变换工艺流程中,生成1mol氢气的同时会生成1mol的CO2,导致原料煤中的碳元素没有有效利用,并导致大量的碳排放。通过利用工业副产氢气与工业烟道气捕集的CO2加氢反应制甲醇,既可以实现CO2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工业碳排放,又可以实现氢气资源的储存及应用。
CO/CO2加氢制甲醇是放热反应,传统的甲醇合成工艺一般采用单个列管式反应器,原料气与大量的循环气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参与反应,循环气的作用是降低入口的碳浓度,提高CO/CO2转化率,但尾气的循环比一般较大,导致能耗高。与CO加氢制甲醇工艺相比,单位摩尔的CO2加氢制甲醇反应放热量小,且CO2分子偏惰性,对催化剂性能要求更好,单程转化率往往较低,因此有必要从反应工艺的角度对CO2加氢制甲醇技术进行单独考虑。
CO+2H2→CH3OH+90.64KJ/mol
CO2+3H2→CH3OH+H2O+48.02KJ/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593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