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42350.2 | 申请日: | 202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95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郑怀华;周旻;刘维亮;屠晓栋;赵景涛;郑舒;马刚;杨靖玮;邱志强;钟宏伟;张鋆;张新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28;H02J13/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314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泛微网 区域 自治 协同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将众多微网划分为若干微网智能单元进行调控,首先对配电系统中微网进行划分,形成微网智能单元,然后采用自治‑协同控制方法,使得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并网更加安全与稳定,通过综合考虑稳定性与经济性的方法,提升了分布式能源地区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泛微网区域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分布式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微电网系统得到了广泛关注。微电网主要是由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和本地负载组成,其可以为关键位置提供能量,并能在配电系统故障期间提供能量支撑。然而,单个微电网工作容量较小、抗扰动性较差,并且网络中负荷具备多变性。因此,微电网在供电可靠性以及能源互补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泛微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泛微网是指将处于邻近地理位置的储能系统、负荷、分布式电源等互联,从而形成微网群,既可以离网运行也可以并网运行。由于泛微网在控制结构上比微网复杂得多,因此必须对泛微网的能量交互和稳定运行实施控制。
目前在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方面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1)现有研究难以对泛微网系统形成统一的控制方法;(2)缺乏对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并网情况下泛微网协同控制的研究;(3)储能设备虽然可以缓解新能源并网的不利影响,但其成本较高,现有研究难以给出合理配置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在保证配电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提升配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包括:配电系统和微网智能单元;配电系统包括若干微网智能单元,每个微网智能单元包括若干微网。
优选的,微网包括本地负荷和新能源设备,本地负荷和新能源设备都接入微网;大量的新能源设备接入地区电网末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地负荷量峰值段时电力短缺造成的损失;但同时,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其自然特征非常明显,随机性较大,受装机规模影响较大,装机规模较大的时候,本地负荷难以消纳,对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重大影响。
相应的,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微网智能单元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对各微网的电压偏移、新能源消纳率以及微网间的距离三个信息对象聚类;
步骤2、配电系统向各微网智能单元分配相应的指令,利用指标权重法确定储能容量的最优配置函数,进行协同控制;
步骤3、微网智能单元利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储能的配置位置,同时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得出储能容量,进行自治控制。
优选的,步骤1中,电压偏移ΔUi为:
其中,PVi和QVi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新能源设备发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Us为母线电压,PLi、QLi分别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负荷的有功和无功功率,Ri、Xi分别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线路的电阻和电抗;
新能源消纳率Pi%为:
其中,PVu,i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已消纳的新能源功率;
微网间的距离Di为:
Di=||Li-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423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