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42350.2 | 申请日: | 202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95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郑怀华;周旻;刘维亮;屠晓栋;赵景涛;郑舒;马刚;杨靖玮;邱志强;钟宏伟;张鋆;张新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28;H02J13/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314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泛微网 区域 自治 协同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系统和微网智能单元;配电系统包括若干微网智能单元,每个微网智能单元包括若干微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微网包括本地负荷和新能源设备,本地负荷和新能源设备同时接入微网。
3.一种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微网智能单元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对各微网的电压偏移、新能源消纳率以及微网间的距离三个信息对象聚类;
步骤2、配电系统向各微网智能单元分配相应的指令,利用指标权重法确定储能容量的最优配置函数,进行协同控制;
步骤3、微网智能单元利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储能的配置位置,同时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得出储能容量,进行自治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电压偏移ΔUi为:
其中,PVi和QVi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新能源设备发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Us为母线电压,PLi、QLi分别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负荷的有功和无功功率,Ri、Xi分别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线路的电阻和电抗;
新能源消纳率Pi%为:
其中,PVu,i为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已消纳的新能源功率;
微网间的距离Di为:
Di=||Li-M||
其中,Di为平衡节点至每一个节点的距离,M为平衡节点,Li为第i个微网内的其余节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压偏移、新能源消纳率以及微网间的距离三个信息对象xi为:
xi=[(ΔUi,Pi%,Di)]。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配电系统利用指标权重法确定储能容量的最优配置函数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获取电压偏移、经济性、新能源消纳率的指标权重,分别为ω1、ω2、ω3,满足条件:
ω1+ω2+ω3=1;
步骤22、获取储能配置的电压偏移因素Ui,经济性因素Ci、新能源消纳率因素Pi如下:
Ci=αPEi
其中,PEi代表第i个微网智能单元中储能的充电功率,α为储能经济性系数;
步骤23、根据获取的指标权重,储能容量最优配置函数f为:
minf=ω1Ui+ω2Ci-ω3Pi。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储能配置位置为K-means聚类算法所求的聚类中心,表达式如下:
其中,|Ck|表示第k个微网智能单元中包含的微网个数,Centerk为储能的配置位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泛微网区域自治-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得出储能容量的约束条件为:
0≤PEi≤ΔP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湖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4235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