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19509.9 | 申请日: | 202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8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发;郭新菊;李逸峰;张建功;干喆渊;尹婷;杨丹;路遥;齐道坤;唐波;贺伟;赵军;王延召;谢辉春;张业茂;李妮;梨园;周兵;胡静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三峡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无线 感知 设备 射频 电磁场 辐射 抗扰度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评估方法。其中,方法包括: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发射功率,计算变电站内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功率;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的调制方式、频率特性以及最大接收功率,确定无线感知设备的接收电场强度;根据接收电场强度对无线感知设备的线缆产生的感应电压以及在无线感知设备内部产生的电磁能量密度,评估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能力。为无线网络覆盖的变电站内无线感知设备的可靠运行提供技术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变电工程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电站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利用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与传统电力系统相融合,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能力。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部分,而变电设备及其他电力设备的在线实时监测、调度、视频监控现场作业、户外设施状态等全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及时响应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扰动并快速处理依赖于变电站内广泛分布的智能感知设备。智能感知设备通信主要有光纤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光纤网络虽然具有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优势,但其无法满足灵活、移动接入需求。5G网络无线智能感知设备则通过电力无线专网通信,大部分无线感知设备需要实时的通信。变电站属于设备密集、高电磁场场所,其中智能化的采集终端、智能感知设备极易受到外部的电磁干扰,当在变电站部署5G网络时,由于5G基站天线具有较强的发射功率,加上站内金属散射体对5G中频信号的遮挡和散射作用,使得变电站的电磁环境更为复杂,可能导致无线感知设备受到电磁干扰,从而影响电网的智能控制和安全运行。现有的抗扰度主要依据变电站内高压设备操作、雷电以及对讲机等电磁现象而制定,不能考核日益发展的物联网和5G网络对设备的电磁干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站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评估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电站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评估方法,包括:
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发射功率,计算变电站内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功率;
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的调制方式、频率特性以及最大接收功率,确定无线感知设备的接收电场强度;
根据接收电场强度对无线感知设备的线缆产生的感应电压以及在无线感知设备内部产生的电磁能量密度,评估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能力。
可选地,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发射功率,计算变电站内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功率的操作,包括:
将无线设备发射功率的预定百分比作为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功率。
可选地,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的调制方式、频率特性以及最大接收功率,确定无线感知设备的接收电场强度的操作,包括:
根据统计的变电站内无线设备的调制方式以及频率特性,将最大接收功率转换为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频域功率;
将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频域功率按照频率分布进行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时域功率;
将无线感知设备的最大接收时域功率转换为接收电场强度。
可选地,根据接收电场强度对无线感知设备的线缆产生的感应电压以及在无线感知设备内部产生的电磁能量密度,评估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能力的操作,包括:
根据无线感知设备内的线缆长度,确定接收电场强度的最大感应电压;
根据无线感知设备的外壳屏蔽效能,确定接收电场强度产生的电磁能量密度;
根据最大感应电压和线路类型以及电磁能量密度,评估无线感知设备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三峡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三峡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95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