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18813.1 | 申请日: | 202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0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周道玮;胡娟;龚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A01C5/06;A01C7/06;A01C7/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播种 开沟器 | ||
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涉及一种开沟器。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开沟器配置固化,不能实现增加种子带宽度的需要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现种子带宽度达到9cm~9.5cm,在增加播种量33%情形下,单株占地面积增加122%,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7%。本发明对于窄行播种,增宽种子带宽度至9cm~9.5cm,种子带占地面积达到了60%~63%。春小麦常规播种量300kg/ha情况下,单株占地面积由2.7cm2增加到8cm2,占地面积增加196%,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9%。这是小麦种植行业的革命性进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沟器。
背景技术
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相同播种量和施肥量条件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增加土地利用率,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
生产中,小麦播种采用宽行播种、窄行播种或宽窄行播种。宽行播种行距22~27cm,种子带宽5~7cm,种子带占地面积为23%~41%。窄行播种的播种机分5.4米36行、4.2 米28行及3.6米24行,即行距一致为15cm。种子带宽2-3cm,种子带占地面积13%~20%。窄行播种机开沟器的两个轮盘的夹角为11°,即两个轮盘开口处最宽距离为8cm。播种管和施肥管直径4cm,施肥管位于开沟器立柱的前方,施肥宽度2cm;播种管位于开沟器立柱后方,播种宽度2cm~3cm,即决定种子带宽度2cm~3cm。冬小麦种植区,逐渐发展了宽行播种,宽窄行播种;春小麦种植区,普遍采用窄行播种。
窄行播种的行距15cm范围内,施肥2cm宽,种子带宽3cm,种子占地范围覆盖施肥占地范围,并宽于施肥范围,二者重合,留空白宽12cm。这种行距和种子带宽度严重造成小麦种子密集分布,并造成肥料集中分布,不能充分发挥地力,不能充分利用当年所施加的肥料,制约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窄行播种,增宽种子带宽度可以提高种子带占地面积,单株占地面积会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会增加。但是,目前的小麦播种机开沟器配置固化,不能实现上述增加种子带宽度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开沟器配置固化,不能实现增加种子带宽度的需要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
本发明的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包括开沟盘、播种管1和施肥管3;
所述的开沟盘包括两个圆盘2和盖板5,两个圆盘2之间上端缝隙大,下端缝隙小;两个圆盘2之间的夹角为21°,两个圆盘2上端的最宽距离为12cm(开口增大,微弱增加牵引阻力,与增产效果相比,可以忽略);盖板5固定在圆盘2的上表面,盖板5上设置立柱4,立柱4的后端设置施肥管3,施肥管3的后端设置播种管1;
所述的播种管1在竖直方向上从中部开始向下开始分叉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分管 1-2,分管1-2为半圆形结构,竖直平面朝内,两个分管1-2最下端的外层距离L为 9cm~9.5cm,播种管1的高度为29cm~35cm,播种管1的中上部1-1的内径为5cm~7cm,在中上部1-1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的中部是由两个垂直的圆管1-3-1交叉组成(实现并保证4通道下种,播种更均匀);两个分管1-2 对称布置且两个分管1-2向开沟器前进的正后方倾斜3°(即与播种管1的中上部1-1呈3°的夹角,即保证播种管口再向后移动2cm,但不超出开沟轮盘的外缘);播种管1的底部即种子出口距地面高度为8cm~10cm;
两个分管1-2的底部内侧各设置一个缺口,缺口高度为1cm,缺口为半圆形或三棱形;
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径为5cm~7cm(实现肥料带增加,并消除阻塞问题),施肥管3的底部半圈为锯齿形结构且锯齿形结构位于靠近播种管1的一侧(实现分散作用);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二十字型分种器,第二十字型分种器与第一十字型分种器 1-3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的立柱4用于和播种机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88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