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i、Er微合金化细化铝及铝合金晶粒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76681.0 | 申请日: | 2022-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1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文胜平;马境蕊;吴晓蓝;魏午;高坤元;黄晖;聂祚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F1/053 | 分类号: | C22F1/053;C22F1/057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i er 合金 细化 铝合金 晶粒 方法 | ||
一种Si、Er微合金化细化铝及铝合金晶粒的方法,属于铝合金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采用Si、Er复合微合金化,通过在合金制备过程中加入适量的Si、Er微合金化元素,通过后续均匀化‑热轧‑固溶处理,使得合金的再结晶晶界处析出了富含Er、Si元素的晶界析出相,阻碍了再结晶晶粒长大,使得晶粒得到了显著的细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化铝合金晶粒的方法,主要涉及Si、Er微合金化元素对铝及铝合金细化晶粒的作用,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铝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业等领域。随着铝合金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对铝合金组织和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结晶晶粒大小可显著影响合金性能,有学者研究发现,抑制合金再结晶,并且促进合金热加工时的动态再结晶,可使得合金产生极细晶粒,提升材料的性能的同时,合金也有出现超塑性的可能。
目前在再结晶晶粒细化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热处理工艺的改进,进一步的抑制合金再结晶,起到细化再结晶晶粒的作用。具体的工艺有固溶淬火-过时效-中温变形-固溶再结晶处理的中间形变热处理(ITMT)工艺、再结晶退火-预变形-低温退火-轧制-再结晶退火的工艺、以及只适用于七系合金的固溶处理-轧制变形-连续轧制变形-再结晶处理的工艺等。上述工艺虽然可使合金的再结晶晶粒细化,但分别具有工艺能耗大操作困难、工艺复杂、工艺适用范围小等缺点。
针对以上热处理工艺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设计一种不受热处理工艺限制的再结晶晶粒细化方式尤为重要。众多研究表明,微合金化可对铝合金晶粒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有利影响,在Al-Cu-Mg中添加微量Si元素,可以抑制合金中析出相生长,使得基体中的析出相细化并且分布均匀,加速了合金的时效强化,提高合金力学性能。与此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将微量Er加入A1-Mg系合金中可有效细化合金的铸态晶粒,增加合金热稳定性,使其再结晶温度提高50℃左右。因此可能通过Si、Er元素的共同添加进行微合金化,探讨其对合金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进而提高合金综合性能。
本发明基于以上技术背景,通过Si、Er微合金化,采用均匀化-轧制热处理工艺,使得最终合金的再结晶晶界处析出了富含Er、Si元素的晶界析出相,因而铝合金再结晶组织得到了细化,从而获得力学性能更为优异的铝合金,满足在工业领域对铝合金组织和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明一种细化铝合金晶粒的方法,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合金化方法,将Si、Er微合金化元素的添加或复合添加到铝及铝合金中,通过均匀化-轧制后续热处理工艺,使得轧制后合金再结晶晶界处析出了富含Er、Si元素的晶界析出相,起到细化铝合金再结晶晶粒的作用,与此同时提升最终铝合金力学性能,从而制备出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铝合金。
一种Si、Er微合金化细化铝及铝合金晶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纯铝或铝合金基体中复合加入适量的Si、Er微合金化元素,合金铸锭经过均匀化后进行热处理和轧制,然后再进行热处理,通过Si、Er在再结晶晶界处析出阻碍晶粒长大。
本发明所提供的铝合金晶粒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Si、Er微合金化元素,Si元素在最终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5%~0.3%、Er元素在最终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0.25%。
纯铝中复合加入适量的Si、Er微合金化元素,使得Si元素在最终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5%~0.3%、Er元素在最终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0.25%。
铝合金基体中复合加入适量的Si、Er微合金化元素,其中铝合金基体优选为Al-Cu-Mg、Al-Zn-Mg-Cu合金等。
本发明所提供的铝合金晶粒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浇铸得到的铝合金进行440℃~460℃/6h均匀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66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传感器的气动腰托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非接触式车辆称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