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65809.3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7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明;徐少华;方楹;周徐臣;尹明哲;韩宁宁;徐予睢;黄洪裕;褚银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3/04 | 分类号: | E01C3/04;E01B2/00;E02D3/08;E02D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全万志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渡 路基 结构 | ||
1.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成型的多根固定桩(1),多根所述固定桩(1)进入天然土体的持力层内,多根所述固定桩(1)背离持力层的端部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固定桩(1)背离持力层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铺设路基的承接板(2),所述承接板(2)的面积大于固定桩(1)围绕成的面积;路基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相邻固定桩(1)之间的第一浇筑通道(3)和第二浇筑通道(4),所述第一浇筑通道(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固定桩(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浇筑通道(4)位于第一浇筑通道(3)和固定桩(1)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浇筑通道(3)和固定桩(1)所在成孔连通,所述第一浇筑通道(3)和第二浇筑通道(4)用于混凝土凝固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筑通道(3)和固定桩(1)之间的第二浇筑通道(4)开设有多条,所述第二浇筑通道(4)倾斜设置在第一浇筑通道(3)和固定桩(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2)中空设置,所述承接板(2)背离固定桩(1)的面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5),所述承接板(2)上开设有出水口(6),所述出水口(6)位于承接板(2)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2)内设置有多根承接杆(7),所述承接杆(7)位于承接板(2)的空腔内且两端均抵接在空腔的内壁;所述承接杆(7)上转动设置有刮板(8),所述刮板(8)以承接杆(7)为转动轴线转动,路基结构还包括用于驱使刮板(8)转动,以分离空腔底壁泥土的第一驱动件(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杆(7)上同轴设置有套杆(9),所述套杆(9)转动设置在承接杆(7)上,所述刮板(8)设置在套杆(9)上,所述第一驱动件(10)包括转动设置在承接板(2)内的第一叶片(101),所述第一叶片(101)横跨出水口(6),所述第一叶片(10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承接杆(7)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驱动件(10)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空腔内的驱动杆(102),所述驱动杆(10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承接杆(7)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叶片(101)和驱动杆(102)之间设置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03),所述第一驱动件(10)还包括设置在驱动杆(102)和套杆(9)之间的第一皮带(1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杆(9)靠近空腔底壁的端面、驱动杆(102)与空腔的连接端,第一锥齿轮(103)和第一皮带(104)均背离空腔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2)上设置有出污管(11),所述出污管(11)与出水口(6)连通设置,所述出污管(11)的排污口位于承接板(2)的下方且远离第二浇筑通道(4),所述出污管(11)的端部连通设置有导流管(12),所述导流管(12)内转动设置有螺旋输送轴(13),所述螺旋输送轴(13)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导流管(12)的长度方向,路基结构还包括用于驱动螺旋输送轴(13)转动,以输出导流管(12)内泥水的第二驱动件(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14)包括转动设置在出污管(11)内的第一连接轴(141),所述第一连接轴(141)的转动轴线及长度方向均平行于出污管(1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驱动件(14)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叶片(101)和第一连接轴(141)上且相互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42);所述出污管(11)与导流管(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驱动件(14)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轴(141)与螺旋输送轴(13)之间的万向节(14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刚柔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套接所述万向节(143)设置有防护管,所述防护管位于出污管(11)和导流管(1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轴(141)和螺旋输送轴(13)均进入防护管内与万向节(143)连接,所述防护管的两端均闭合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580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