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59695.1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28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关访;李晓;刘学伟;石桓通;毛天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3/116 | 分类号: | E21B43/116;E21B43/11;E21B43/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刘伟冲;赵薇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冲击波 初始 裂缝 增强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孔枪(100)和冲击波激发短节(200);
所述射孔枪(100)用于发射射孔弹并将所述射孔弹射入地层,以形成初始裂缝;
所述冲击波激发短节(200)连接于所述射孔枪(100),包括能够在激发后爆炸的含能棒(250)和补给组件(280);
所述补给组件(280)包括抵接于所述含能棒(250)的推送头(281)、位于所述推送头(281)远离所述含能棒(250)一端的往复弹簧(283)以及用于输送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至所述推送头(281)背离所述往复弹簧(283)一端的供料弹簧(282);所述供料弹簧(282)配置为在所述含能棒(250)爆炸后推动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沿涡旋方向到达所述推送头(281)背离所述往复弹簧(283)的一端,所述往复弹簧(283)配置为推动所述推送头(281)以推动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进入目标位置;
所述补给组件(280)还包括补给壳体(284);
所述补给壳体(284)开设有涡旋槽(a),以所述补给壳体(284)的中心为所述涡旋槽(a)的终点,所述推送头(281)设置于所述涡旋槽(a)的终点;
至少一个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容纳于所述涡旋槽(a),所述供料弹簧(282)配置为推动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向所述涡旋槽(a)的终点移动;
所述补给组件(28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下,所述推送头(281)抵接于位于所述目标位置的所述含能棒(250),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抵接于所述往复弹簧(283)的侧壁;
第二状态下,位于所述目标位置的所述含能棒(250)被激发并爆炸,所述推送头(281)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压缩所述往复弹簧(283),同时所述供料弹簧(282)推动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移动到所述涡旋槽(a)的终点并位于所述推送头(281)背离所述往复弹簧(283)的一端,随后所述往复弹簧(283)推动所述推送头(281)使所述推送头(281)推动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进入所述目标位置,恢复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波激发短节(200)还包括冲击窗体(260);
所述冲击窗体(260)连接于所述补给壳体(284)的上端,所述目标位置位于所述冲击窗体(260)的内腔;
所述冲击窗体(260)的底部开设有圆形通孔(263)以供所述含能棒(250)通过,所述冲击窗体(260)的侧壁开设有窗口(26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给壳体(284)开设有沉头圆孔,所述沉头圆孔内设置有圆弧板(c)和直挡板(d);
所述直挡板(d)一端与所述圆弧板(c)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沉头圆孔的侧壁连接,所述圆弧板(c)、所述直挡板(d)和所述沉头圆孔的侧壁围成所述涡旋槽(a),所述直挡板(d)即所述涡旋槽(a)的起点;
所述供料弹簧(282)一端抵接于所述直挡板(d),另一端抵接于备用的所述含能棒(2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给壳体(284)上开设有深孔(b),所述深孔(b)与所述沉头圆孔同轴设置,所述往复弹簧(283)容纳于所述深孔(b);
所述推送头(281)的直径小于所述深孔(b)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窗体(260)包括底板(261)和至少两个侧板(262),所述侧板(262)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261);
相邻的两个所述侧板(262)与所述底板(261)围成U形的所述窗口(264),所述底板(261)上开设有所述圆形通孔(26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波初始裂缝增强联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波激发短节(200)还包括顶针(240);
所述顶针(240)抵接于所述含能棒(250)背离所述推送头(281)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969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