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95058.9 | 申请日: | 2022-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1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龙;徐小松;金子恒;李林正;郭玉莲;章文晋;於春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0 | 分类号: | A23L33/10;A23L5/20;A23P10/30;A61K9/50;A61K47/36;A61K47/02;A61K47/18;A61K31/409;A61K33/34;A61P29/00;A61P1/16;A61P1/00;A61P1/04;A61K8/19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5 | 代理人: | 许菲菲 |
地址: | 462600 河南省漯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臭味 水溶性 叶绿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采用糊膏状的叶绿素铜为原料,分别进行“脱臭”处理、胶体溶液乳化处理以及二次微胶囊包埋干燥处理,不采用强碱皂化或钠化操作,工艺路线更为安全、简洁,得到的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pH值2~4.0溶液中不易沉淀、稳定性好、低臭味,在果冻、果酱类产品应用时不易“渗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叶绿素铜作为一种金属卟啉类物质,与叶绿素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同时基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结构及其衍生物中所螯合的营养元素,叶绿素铜在食品、医药、化妆品中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叶绿素铜及其钠盐作为一种食品着色剂可广泛应用于奶油、糖果、焙烤、饮料、果酒、果冻、罐头等食品中,主要用于着色或改善食品的天然绿色,提升产品价值。研究证实叶绿素铜及其钠盐具有良好的炎症消除、肝脏保护等健康功效,因而在牙膏、洗面奶、沐浴露等日化产品中也有应用。此外,作为一种肝炎、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重要原料,叶绿素铜及其钠盐也被用于医药领域。
目前市场上的叶绿素铜及其钠盐多以蚕沙为原料,所得产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蚕的排泄物中的蛋白、脂肪及其降解物等成份,存在着明显的不良“臭味或异味”,严重影响了叶绿素铜及其钠盐在终端产品的应用。现有的生产工艺中为实现叶绿素铜的水溶性,基本上都是采用添加氢氧化钠进行皂化或钠化,所得产品虽然有良好的水溶性,但是在pH值<4.0的溶液中容易产生沉淀,光、热稳定性差,在果冻、果酱中应用时容易出现“渗色”问题。而且工艺过程中使用的氢氧化钠为强碱,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且后续提纯等操作,工艺路线长、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叶绿素铜制备工艺路线长、成本高,产品光、热稳定性差、存在臭味或异味等不足和缺点,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糊膏状的叶绿素铜为原料,分别进行“脱臭”处理、胶体溶液乳化处理以及二次微胶囊包埋干燥处理,不采用强碱皂化或钠化操作,工艺路线更为安全、简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pH值2.0~4.0的酸性溶液中不易沉淀,稳定性好、低臭味(异味),应用时不易“渗色”。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脱臭:采用含有磷酸盐类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醇类溶液在搅拌状态下清洗膏糊状叶绿素铜,固液分离,得到醇类溶液和沉淀物;
(2)浓缩:在真空状态下蒸发去除步骤(1)制得的沉淀物中的残留醇类,得到低臭味精制叶绿素铜油膏;
(3)稀释:加入植物油稀释步骤(2)制得的低臭味精制叶绿素铜油膏,得到低臭味叶绿素铜原料,该原料流动性良好;
(4)乳化、均质:以步骤(3)制得的低臭味叶绿素铜原料为芯材,与壁材胶体溶液混合,然后进行真空高速乳化、超高压均质,得到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乳液;
(5)二次微胶囊化:将步骤(4)制得的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乳液进行进行喷雾造粒,喷雾造粒过程中同时喷入包衣材料进行二次包埋;最后干燥,得到低臭味水溶性叶绿素铜;
步骤(1)中所述的膏糊状叶绿素铜以蚕沙为原料制备得到,其色价优选为E70~80;
步骤(1)中所述的磷酸盐类优选为六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1)中所述的醇类溶液中磷酸盐类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质量百分比优选为0.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950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收纳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账户的开户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