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气体检测气室及具有其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89694.0 | 申请日: | 202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9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杰;陈祥;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21/01;G01N21/3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气体 检测 具有 色散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红外气体检测气室及具有其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气室、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探测器、气泵、三通电磁阀以及控制器,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的红外光线方向与检测腔对应,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的红外光线方向与参比腔对应,气泵的出气管与检测腔的进气口连接,三通电磁阀的出口与气泵连接,三通电磁阀的两个进口分别与样气管和空气管连接,控制器与探测器通过数据线连接,该检测气室内部限定出连通的检测腔和参比腔,检测腔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本发明可在检测气体浓度的同时实现零点、量程的自动标定,消除仪表漂移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源在线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红外气体检测气室及具有其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NDIR气体过滤相关技术1976年首次应用到测量源排放的在线监测系统,并在以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并成功的应用于抽取系统。非色散性红外分析仪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全部都投射到待测样品上,而待测组分吸收其特征波长的各个波带,就其吸收波长来说具有积分性质。非分光型仪器灵敏度较高,并且它没有由于分光系统的几何位置微小变化的相对移动而带来的波长移动的因素,并且有着较高的信号/噪声比,所以其有良好的稳定性。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器在长时间连续在线测量过程中,由于检测装置的长期使用以及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都会导致仪表产生漂移,综上所述,本申请现提出红外气体检测气室及具有其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红外气体检测气室,双光路检测,降低量程漂移的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具有所述红外气体检测气室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红外气体检测气室,所述该检测气室内部限定出连通的检测腔和参比腔,所述检测腔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参比腔内部封装有量程气体,待检测气体通过进气口通入检测腔内部,并从排气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腔和参比腔呈V型结构排布。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窗片,所述检测腔的两端和参比腔的两端均设置有窗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腔内部设有红外波段气体吸收波段的第一滤光片,所述参比腔内部设有红外波段没有气体吸收波段的第二滤光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前文所述的检测气室;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和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的红外光线方向与检测腔对应,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的红外光线方向与参比腔对应;探测器,所述探测器分别与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和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管与检测腔的进气口连接;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的出口与气泵连接,所述三通电磁阀的两个进口分别与样气管和空气管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气泵和三通电磁阀电性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和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择一工作,即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工作时,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停止工作,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工作时,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停止工作,所述控制器与探测器通过数据线连接。
控制器控制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工作、控制三通阀与样气管连接的进口打开,另一进口关闭,对气体进行正常的红外检测;控制器控制第一红外光源发生器工作,控制三通阀与空气管连接的进口打开,另一进口关闭,实现自动标定零点的功能;控制器控制第二红外光源发生器工作时,实现量程标定的功能,采用双光路结构,增设参比气路,通过三通电磁阀切换样气和空气的气路,不同红外光源工作与三通电磁阀的工作模式,可完成待检测气体浓度检测及装置零点、量程的标定,实现零点和量程的自动标定,消除仪表的漂移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数据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浮子流量计,所述浮子流量计连接在气泵与检测腔的进气口的气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896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