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麻醉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及信息处理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75523.2 | 申请日: | 202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46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峻嘉;朱遥遥;蔡秀定;苗栋;张良;王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H50/70 | 分类号: | G16H50/70;G16H10/20;G06K9/62;G06N2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25 | 代理人: | 马晓静 |
地址: | 610299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麻醉 数据处理 方法 系统 介质 设备 信息处理 终端 | ||
本发明属于麻醉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麻醉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及信息处理终端,获取临床真实麻醉手术数据,构建离线临床麻醉数据集;数据筛选和清洗,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离线临床麻醉数据集的训练集,使用离线强化学习算法训练麻醉输注策略;在训练完成后,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收集新的临床真实麻醉手术数据,加入离线临床麻醉数据集;迭代执行收集数据、模型训练和策略验证过程,直到测试结果符合人类专家水平。本发明使用离线强化学习方法建模,通过收集临床麻醉手术数据作为很大的经验池从中学习训练智能体;为Q函数网络添加正则项使得Q值的估计更加保守,避免分布偏移而导致的Q值过高估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麻醉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麻醉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及信息处理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全身麻醉(全麻)指在手术中通过各种麻醉药的使用,对患者身体所有机能暂时抑制,使患者神志消失(镇静)、痛觉消失(镇痛)、肌肉松弛(肌松);而麻醉药是指所有麻醉用药的统称,并非单一的一种药,基本以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为三大主药。其次,全麻在整个手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三个阶段的麻醉用药,也是不同的:1.麻醉诱导期:麻醉医生会在术前充分掌握患者的身高体重、基本病史等个人情况,计算出麻醉诱导药的剂量,比如:依托咪酯(镇静药)0.3mg/kg;舒芬太尼(镇痛药)0.5μg/kg;维库溴铵(肌松药)0.1mg/kg等,给药后数分钟,患者基本达到神志消失、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的状态,随着气管插管、麻醉参数调整等操作后,麻醉医生会指示外科医生,手术可以开始。2.麻醉维持期:在诱导期仅给予能使手术进行的麻醉药剂量,而由于手术种类、难度等综合因素导致手术情况无法准确预计,此剂量可能不足以维持整个手术过程,此时,就需要补充维持剂量,维持剂量一般使用注射泵泵注的剂量比较精确,比如:丙泊酚(镇静药)5mg/kg/h;瑞芬太尼(镇痛药)10μg/kg/h;顺苯(肌松药)0.12mg/kg/h等,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BIS等)基本保持稳定,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3.麻醉复苏期:当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会尽量使各种麻醉药在同一时间失效(基本代谢完全),而由于各种麻醉药在人体的持续作用时间是不同的,尤其是三大主药,比如:丙泊酚需15min左右,瑞芬太尼3min左右,顺苯30min左右,都需要麻醉医生根据手术进程提前停药,以达到手术结束的同时患者平稳苏醒。
而在一场涉及到麻醉的手术中,麻醉师不仅要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负责,还要对他们的生理稳定性和氧气输送负责。麻醉医师风险高强度大加之人手短缺需要普遍加班,对麻醉医师心理和身体都造成的巨大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效率。亟需一种辅助麻醉医师工作的智能麻醉系统,降低麻醉医师工作量,减少因为疲劳等主观因素引起的麻醉医疗事故发生。
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围棋、游戏、医疗等领域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功并广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强化学习是除开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外的第四种学习范式,通过不断试错,并加以奖励引导的方法进行学习。强化学习一般包括两种重要的概念,即智能体模型和环境模型。智能体在环境模型中不断进行试错探索,获取环境反馈的状态以及认为设计的奖励,以调整调整行动策略获得最大的累积奖励。
使用深度强化学习解决医疗中的麻醉靶控输注问题鲜有人探索,其最大的原因是无法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交互。近来也逐渐有文献探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人体环境,以使得智能体从中学习。但由于模拟的环境与真实的人体环境相差甚远,因此,智能体学习到的行为策略性能有限。甚至可能因为分布偏移(domain shift)而使得学习到的行为策略完全不可用,这在真实环境中是危险的。
为了训练一个可以控制麻醉输注速率的智能体模型的前提是,存在一个具有反馈的环境模型。因为麻醉药的用量过多过少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因此,直接基于人体环境训练智能体是不太现实。现在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模拟人体内的药物转移与代谢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75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