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湖泊底泥的修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69345.2 | 申请日: | 2022-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1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 发明(设计)人: | 罗丽娜;苏青青;宋林旭;高婷;罗玉红;李宁;纪道斌;屈锐;郑婉婷;唐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A01G33/00;E02B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张晓博 |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湖泊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湖泊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湖泊底泥的修复方法,对内源污染严重的湖泊抽水晒湖进行底泥初步治理,辅以植物种植进行生物修复;晒湖前进行抽水,底泥显露,待湖区表层以下5cm底泥完全干涸后再进行机器翻土,经过3~4天稳定后进行植物种植;若在高温天气,植物种植后适当浇水养护,一天两次;随着植物的生长,一周进行一次底泥取样监测修复状况;待底泥质量满足预设要求后,对植物进行同一收割处理。本发明在晒湖后,河床底泥的颜色从深沉变浅,对氨氮和硫化氢的氧化释放更为充分,臭气减少,有机物氧化的速度快;通过翻耕、晒塘,能显著改善底质,作为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前处理,初步降低污染含量,提高植物种植的存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湖泊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湖泊底泥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染物向湖泊过度排放,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城市人工湖环境封闭,流动性差,深度浅,水环境更易受污染。
前些年的湖泊污染治理除了对湖泊水体自身进行污染治理外,还关注到了“污染在水里,源头在岸上”的污染外源输入。早期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主要围绕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水、大气沉降、养殖饵料和旅游船舶的污染等外源污染展开。当外源负荷大量削减后,高浓度污染物的底泥成为湖泊的重要污染源,不但对水体水质及其中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湖泊生态系统难以恢复,也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此时,内源负荷的削减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目前,治理湖泊底泥污染的技术主要有: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人工曝气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湖泊底泥疏浚是指通过合理地清除富含营养盐、有毒化学品和有毒微生物的表面底泥,以降低内源的负担及污染程度的一种工程技术,由于操作原理简单、见效快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疏浚技术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加水库的容积并改善生态环境,但是若疏浚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底栖生物原有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底泥中重金属泄露造成二次污染等严重后果。
原位覆盖技术是将一层或多层清洁的土壤、沙子、淤泥、砂砾等材料覆盖于底泥表层,将底泥与上层水体隔离,以防止底泥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它主要是利用覆盖材料的吸附和降解等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减少污染物的流入。与传统的清淤工程相比,它施工简单,成本低,不仅能减少底泥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而且能抑制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转移和转化。但由于覆盖面积通常较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体水深、湖底坡度、流速、水域库容、航道航行状况等诸多因素,从而制约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一般仅适用于中深水水体。考虑到底泥覆盖实际上并未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去除,仍存在内源污染的风险。因此,该技术并不是控制内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人工曝气技术凭借高效且占地面积小的优势已成为改善水体或底泥溶解氧含量、加速其污染物净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人工曝气的本质在于人工向水体增加溶解氧含量,多应用于河流及池塘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但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人工曝气技术不仅要考虑湖泊的特性,其仅适合于较小型的湖泊,在规模较大的湖泊中的操作成本较高。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自身对污染物的天然积累及净化功能,将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其中包括生物操纵技术、目标菌种培养技术等。在实践中,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水质的同时还兼具生态恢复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但生物的生长及作用发挥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该技术见效慢、稳定性弱,通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的湖泊底泥疏浚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底栖生物原有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底泥中重金属泄露造成二次污染等严重后果。
(2)由于覆盖面积通常较大,原位覆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水体水深、湖底坡度、流速、水域库容、航道航行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应用范围,一般仅适用于中深水水体;考虑到底泥覆盖实际上并未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去除,仍存在内源污染的风险;因此,该技术并不是控制内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93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