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30485.9 | 申请日: | 2022-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华;闫峰;李黎;程培培;袁浚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D1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彭育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管廊跨 河道 施工 排水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以综合管廊基坑两侧的支护桩及其冠梁为架设点,在河流两侧现浇防水混凝土形成挡墙,在河道的合适位置水平横向地浇注防水混凝土形成引水槽,配以混凝土排水管组成引水结构,实现了河流在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改道和正常通水。本发明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满足河道的正常通水要求,为综合管廊基坑开挖提供基本的支撑条件,能够进行整体一次性的施工,突破了传统围堰分段施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能够保证工期进度不被天气影响,且无需对河道进行远距离改道;能够满足多重施工同时开展的作业条件;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变化引水槽的尺寸和形状,提高了施工连贯性和操作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城市建设规划要求,集给水、供热、供电及通讯等领域的管线敷设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廊建设工程中,施工经常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存在需要跨越河流、沼泽地等施工问题,施工单位通常会采用传统的围堰、筑岛等方式来进行施工。
现有能够降低跨河施工难度的河道截流方法,申请号为CN202110088479.9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种河道截流方法及其布置结构,通过在汛末或枯水期前期进行一期施工平台预进占、防冲保护以及防渗墙的施工,在枯水期进行二期施工平台预进占合龙截断河床以及防渗墙的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材料备料量,减缓了工期压力,但该方法实施起来受流域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各地的汛期和枯水期并不固定,工期难以预估,分段施工在进度上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施工进度,且不具备综合管廊的施工条件,难以直接运用到实际的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中来。
现有能够直接应用于综合管廊跨河作业的施工方法,申请号为CN201911280364.9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管廊穿河段作业中止水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在两两相邻的灌注桩之间和灌注桩外侧分别设置两排高压旋喷桩,两排桩体合二为一,起到良好的边坡支护、止水作用,为管廊过河段的施工区域作业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在基坑底部浇筑混凝土垫层,并与灌注桩与高压旋喷桩咬合止水支护体系侧壁连成一体,在第一施工段管廊与待开挖区管廊连接的端部修建混凝土挡土墙,与管廊结构、底板垫层、止水支护通过插筋或植筋型式相连,从而使得管廊穿河段的基坑内混凝土垫层与支护止水结构、横向止水支护桩、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组合,可保证下一段综合管廊施工时,河道和基底不会形成水流通道而造成管涌或基坑侧壁、端头漏水情况,同时通过降水井降水,可保证地下水位低于基底,但该施工方法在施工前需要先进行原河渠改道,好为灌注桩与高压旋喷桩咬合止水支护体系提供较大的可用施工面积,同时河流在改道时为了保证施工平台的大小,需要进行远距离改道,改道难度大,施工步骤复杂。
综上所述,亟需施工时受雨季天气影响较小、施工能够一次性完成、施工方便的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跨河综合管廊施工中受雨季天气影响较大、工期难以预估、分段施工难以加快进度、施工时难以同时进行多重作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综合管廊跨河道施工排水方法,包括:
以综合管廊基坑两侧的支护桩及其冠梁为架设点,在河流两侧现浇防水混凝土形成挡墙,在河道的合适位置水平横向地浇注防水混凝土形成引水槽,配以混凝土排水管组成引水结构,实现了河流在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改道和正常通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
S1、从河岸一侧向施工河道方向进行黏土回填,形成施工平台;
S2、在施工平台上进行综合管廊的桩基施工和桥基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304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