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15361.3 | 申请日: | 202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3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彭士涛;马国强;郑天立;邱宁;孙嘉徽;梁宝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121 | 分类号: | C02F11/121;E03F11/00;E03F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国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696 | 代理人: | 娄飞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路 调控 疏浚 土纳泥池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包括纳泥区(1),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泥区(1)内开设有至少六个纳泥池(11),每个所述纳泥池(11)内壁下表面均为斜面,且每个所述纳泥池(11)内壁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大于5°,靠近每个所述纳泥池(11)下侧位置均设置有余水收集池(12),每个纳泥池(11)和余水收集池(12)为一组;
每个所述纳泥池(11)的内壁四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水层(113),且每个所述纳泥池(11)的内壁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13),且每个所述支撑柱(13)上均等间距线性套接有八个环形支撑件(14),以及每个环形支撑件(14)上的若干个通孔(141),每个环形支撑件(14)上沿圆形半径均大于下沿圆形半径,每个所述支撑柱(13)和支撑柱(13)上的环形支撑件(14)之间空间以及纳泥池(11)底部均铺设有砂石垫层(15),池底的砂石垫层(15)位于防水层(113)上;
位于所述纳泥池(11)底部的砂石垫层(15)和纳泥池(11)内壁四周上均铺设有土工布(16),所述土工布(16)上设置有若干个套袋(161),套袋(161)与支撑柱(13)相对应,且每个套袋(161)均套在支撑柱(13)上;
位于所述纳泥区(1)边侧位置的四个纳泥池(11)的侧壁上分别等间距线性设置有三个连接口(111),其余每个纳泥池(11)的外壁两侧位置均设置有三个连接口(111),且连接口(111)高度不同,每个连接口(111)上均设置有第一阀门(18),同一纳泥池(11)侧壁上的三个连接口(111)为一组,每组三个所述连接口(111)共同连接有U形管道(2),且位于不同高度的两个U形管道(2)之间设置有导向管道(3)和导向管道(3)上的第二阀门(31);
每个所述纳泥池(11)靠近余水收集池(12)一侧均等间距线性设置有三个排水管道(112),三个排水管道(112)共同连接有连接管道(4),所述连接管道(4)的出水口位置与余水收集池(12)进水口位置连接,且连接管道(4)的出水口上设置有第三阀门(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泥区(1)为斜坡,且坡度为5°到4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石垫层(15)包括粗砂和碎石,所述粗砂为3份,碎石为7份,所述砂石垫层(15)的厚度为3cm~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纳泥池(11)和余水收集池(12)的上缘位置均设置有围堰(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排水管道(112)的高度均与位于纳泥池(11)底部的砂石垫层(15)相同。
6.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水路调控的疏浚土纳泥池进行脱水,所述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收纳泥浆:首先将处于泥水混合状态的疏浚土导入最靠近施工区域的纳泥池(11)中,在纳泥池(11)快要蓄满的时候,打开位于最高位置连接口(111)上的第一阀门(18)和附近纳泥池(11)位于最低位置连接口(111)上的第一阀门(18),通过U形管道(2)和导向管道(3)将多余的泥浆导入附近的纳泥池(11)中,对泥浆进行分摊,可根据实际疏浚淤泥的脱水作业量选择分摊纳泥池(11)的数量,分摊后关闭每个连接口(111)上的第一阀门(18);
S2静置分离:打开连接管道(4)上的第三阀门(41),静置泥浆,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浆中的固相沿纳泥池(11)底部的坡度滑移沉降,同时余水会透过土工布(16)和相同材质的套袋(161)进入砂石垫层(15),然后通过排水管道(112)和连接管道(4)流向位于地势较低的余水收集池(12)内,进行汇集;
S3封管取泥:在疏浚土静置脱水后,关闭连接管道(4)上的第三阀门(41),然后拿起土工布(16)的四个顶角,将脱水后的疏浚土兜起,脱离纳泥池(11),并用土工布(16)进行打包,将疏浚土运到附近的工地上用于工程建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1536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