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功能的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09309.7 | 申请日: | 202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5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秀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B01D53/62;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二氧化碳 资源 功能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功能的空调系统,不但制冷效率高,而且能捕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产物。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11)、吸收器(10)、储水槽(9)、补水槽(14)、第一储液槽(51),还包括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和风箱(7);所述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用于将来自第一储液槽(51)的稀溶液分离为阴离子富集液体和碱性液体,并得到纯水;利用碱性液体捕集来自风箱(7)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述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用于将来自吸收器(10)的稀溶液与来自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阴离子富集液体和碱性液体作用,得到浓溶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捕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根等有用产物的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功能的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及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空调已经普及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基于吸收式制冷的空调系统以水等环保工质为制冷剂,可由各种可再生能源驱动,是低碳空调发展的理想选择。现有基于吸收式制冷的空调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其中发生器、吸收器和溶液泵构成吸收剂循环,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构成制冷循环。采用发生器与冷凝器,通过热能驱动的蒸馏过程将水从低浓度吸收剂中分离出来,从而同时获得了制冷工质水与高浓度吸收剂。该过程首先需要对发生器加热,使循环后的吸收剂温度升高;然后又必须采用冷源对吸收剂降温。不仅浪费了能量,并且由于扩散作用的负面影响,单级的制冷效率较低。
而且,现有空调系统本身并不具备捕集二氧化碳的能力,更不能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功能的空调系统,不但制冷效率高,而且能捕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产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功能的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11、吸收器10、储水槽9、补水槽14、第一储液槽51,还包括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和风箱7;
所述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空气入口1g与风箱7的空气出口7a相通;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浓溶液入口1a与第一储液槽51的浓溶液出口51a相通;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第一液体入口1c和第二液体入口1e与补水槽14的液体出口14a相通;所述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的阴离子富集液体入口3c与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阴离子富集液体出口1d相通;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的碱性液体入口3e与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碱性液体出口1f相通;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的稀溶液入口3a与吸收器10的稀溶液出口10b相通;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的浓溶液出口3b接溶液泵13入口,溶液泵13出口接吸收器10的浓溶液入口10a;溶液泵13出口还与第一储液槽51的浓溶液入口51b相通;吸收器10的蒸汽入口10c与蒸发器11的蒸汽出口11b相通;风箱7的空气入口7b与外界大气相通;储水槽9的纯水出口9a与蒸发器11的冷剂水入口11a相通;储水槽9的纯水入口9b与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纯水出口1b相通;
所述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用于将来自第一储液槽51的稀溶液分离为阴离子富集液体和碱性液体,并得到纯水;利用碱性液体捕集来自风箱7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述第三综合处理单元3,用于将来自吸收器10的稀溶液与来自第一综合处理单元1的阴离子富集液体和碱性液体作用,得到浓溶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制冷效率高:本发明有效避免了现有基于吸收式制冷的空调系统因加热引起的温度升高和扩散作用对制冷效率的负面影响,性能系数COP最高时可达6以上,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93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