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冷寡食杆菌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8762.2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8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蔡曼;张丹丹;吴丹妮;张笑鹃;李斌斌;周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8;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灏增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冷寡食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寡食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寡食杆菌为耐冷寡食杆菌(Paucibacterpsychrotolerans)2WFC‑1,其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24793。本发明菌株2WFC‑1属于寡食杆菌属的一个新菌种,同时可以降解微囊藻毒素,而且不同于其他寡食杆菌可以在4℃至37℃范围内生长,对于低温水环境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有巨大潜力,在水生态修复、季节性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净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耐冷寡食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类藻毒素。在水华爆发时,水体表面覆盖的大量蓝藻会向水体中释放出多种微囊藻毒素。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是具有肝毒性的环肽毒素,以动物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导致肝损伤,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敏感部位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长期饮用则通过干扰脂肪代谢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诱发肝癌。同时该毒素在环状结构与多种双键的结合下性质相当稳定,难以降解,可耐高温、耐超低温;且极易溶于水又难以沉淀,基本不能被水中的沉淀物和悬浮物所吸附,因此对动物和人类都有危害严重。在水华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当下,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处理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光降解与光催化氧化、化学氧化、膜过滤和生物降解法,较之前面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法,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降解彻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安全性好、利于生态修复等优势,很可能成为解决大面积藻毒素污染的最适方法之一。
寡食杆菌属(Paucibacter)是细菌域中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一个类群。2005年,由Rapala等学者发现并有效描述,食毒素寡食杆菌(Paucibactertoxinivorans)为该属的典型菌种,代表菌株2C20具有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能力。目前该属仅包含2个有效发表物种,即食毒素寡食杆菌(Paucibacter toxinivorans,DOI:10.1099/ijs.0.63599-0)和贫营养寡食杆菌(Paucibacter oligotrophus,DOI:10.1099/ijsem.0.001931),国内外对该属菌株降解微囊藻毒素功能的报道也仅有5篇(DOI:10.3390/toxins13040265、10.1016/j.envpol.2022.119079、10.1099/ijs.0.63599-0、org/10.3390/toxins8110318、10.13227/j.hjkx.2014.01.045)。因此,积极探索和发掘自然界中蕴藏的寡食杆菌新资源,利用其降解藻毒素的特性用于水环境的污染修复,对于提升我国内陆湖泊水环境及人民饮水健康,开创高效水污染修复微生物制剂,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寡食杆菌及包含其的微生物制剂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冷寡食杆菌(Paucibacterpsychrotolerans),其菌株号为2WFC-1,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79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制剂,所述微生物制剂的活性成分包括所述的耐冷寡食杆菌或所述耐冷寡食杆菌的培养物,所述耐冷寡食杆菌的培养物是将所述的耐冷寡食杆菌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的培养容器内的物质。
其中,所述培养基为无机盐培养基或者R2A培养基。
上述的耐冷寡食杆菌或所述微生物制剂在降解微囊藻毒素中的应用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为微生物降解法。
所述的耐冷寡食杆菌或所述微生物制剂在水生态修复和/或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87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