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涤纶梭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3674.3 | 申请日: | 202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5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朱慧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迪亚特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3/252 | 分类号: | D06M13/252;D06M11/44;D06M11/83;D06M15/643;D06M13/463;D06M11/74;D06M15/263;D06M13/123;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涤纶 面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静电涤纶梭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面料由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料的抗静电整理剂整理得到:水性胶粘剂:5~15份;氧化石墨烯:0.1~1份;助剂:0.1~3份;水:90~110份;改性纳米导电粒子:0.1~1份;所述改性纳米导电粒子由纳米导电粒子与巯基‑聚乙二醇‑氨基水溶液共混得到,所述纳米导电粒子与巯基‑聚乙二醇‑氨基的质量比为1:(2~4)。本申请所得涤纶梭织面料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性能,且其抗静电耐久性较为突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涤纶面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静电涤纶梭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涤纶纤维的聚酯分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既不能电离,也不具有传导电子的能力,在收到摩擦后容易产生并积聚电荷;再加上涤纶纤维中缺乏极性基团,亲水性差,致使电荷难以消散,容易产生静电。
在织物的后整理中,为提高涤纶纤维织物的导电性,减少静电积聚产生的危害,通常可将纳米尺度的金属粒子或具有半导体性质的金属氧化物负载于织物表面,以促进电荷的消散。但纳米粒子的高表面能,导致其极易发生团聚,难以分散,不利于发挥其抗静电作用。
发明内容
为促进纳米导电粒子的分散,充分提高涤纶梭织面料的抗静电能力,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静电涤纶梭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申请提供一种抗静电涤纶梭织面料,其由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料的抗静电整理剂整理得到:
水性胶粘剂:5~15份;
氧化石墨烯:0.1~1份;
助剂:0.1~3份;
水:90~110份;
改性纳米导电粒子:0.1~1份;
所述改性纳米导电粒子由纳米导电粒子与巯基-聚乙二醇-氨基水溶液共混得到,所述纳米导电粒子与巯基-聚乙二醇-氨基的质量比为1:(2~4);所述纳米导电粒子为金属或具有半导体性质的金属氧化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巯基-聚乙二醇-氨基附着于纳米导电粒子表面,能够显著的降低其表面能,促进其分散,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纳米导电粒子与织物的连接强度,使其不易脱落,具有更为优异的耐久性。
具体的,巯基-聚乙二醇-氨基同时含有巯基和氨基,其巯基通过配位作用与纳米导电粒子表面形成化学键合,氨基能够与水性胶粘剂的活性基团键合,从而增强导电粒子在面料上的附着力。同时,巯基-聚乙二醇-氨基在导电粒子表面的附着,有利于抑制其团聚趋势,且由于peg间隔基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可有效促进其分散,提高整理后面料的导电性能。另外,peg间隔基极易通过氢键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导电通道,提高面料抗静电效果。
优选的,以重量份数剂,所述抗静电整理剂的原料还包括1~3份的氨基硅烷低聚物和0.5~1份的戊二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氨基硅烷低聚物的偶联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导电粒子与面料纤维的连接强度,降低水洗或摩擦导致的脱落现象,保障其抗静电作用的耐久性。戊二醛能够分别与巯基-聚乙二醇-氨基和氨基硅烷低聚物的活性氨基交联,从而有效增强纳米导电粒子的附着力,并形成网络结构,增强抗静电整理剂的耐水洗性能。
优选的,所述氨基硅烷低聚物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水解:将氨基硅烷偶联剂加入乙醇中,搅拌均匀得到混物液,将混物液加热至55~75℃,滴入乙醇和水混合物,得到水解产物;
聚合:将水解产物升温至90~100℃,进行聚合反应,2~4h得初聚物;然后将初聚物继续升温至120~130℃,进行二次聚合,1~2h后完成聚合,降至室温,得到氨基硅烷低聚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氨基硅烷低聚物经水解缩聚后,形成低聚物,其分子链上含有较高密度的氨基,能够有效提高其与纳米导电粒子、面料纤维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交联密度,降低纳米导电粒子脱落的概率,提高其耐久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迪亚特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迪亚特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36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芴类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热解吸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