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3527.6 | 申请日: | 202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1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马斌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力达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8 | 分类号: | B60L58/18;B60L58/22;B60L50/60 |
代理公司: | 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 31282 | 代理人: | 夏彬 |
地址: | 21115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电池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设置有负载接口和充电接口,还包括:动力电池组;至少一增程电池组接口,每一增程电池组接口可与一增程电池组连接,每一所述增程电池组与所述动力电池组之间设置有一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于将直流输入电压/电流转换成与动力电池组或所述增程电池组的充电电压/电流相适配的输出电压/电流;当至少一增程电池组接口与一增程电池组连接时,所述动力电池组与该所述增程电池组形成并联输出。本发明的系统可使用不同规格的电池组,满足按需租用及弹性使用的需求;同时,通过控制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可控制其输出的电压/电流的大小及传输方向,从而获得更佳的储能方案,增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车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电动车中采用了多电池并联供电的技术方案,有部分电动车中可以包括动力电池组和可拆卸的增程电池组。目前已有的该类电动车都只能通过增程电池组给动力电池组充电,或者和动力电池组并联给马达供电,如专利(ZL202120758843.3)中,电动车用电池系统由两套电池组组成,一套电池组作为主电池组,电量较低,具有较宽工作电压范围,固定在车上;另一套电池组作为从电池组,电量较高,具有较窄工作电压范围,从电池组固定在电动车上应用或者作为换电电池组应用,主电池组和从电池组并联在一起。该专利解决了在荷电量低时电动汽车剩余里程不准的问题,避免车辆抛锚,提醒驾驶员及时充电或换电;适应于充电及换电两种应用;在换电应用中,从电池组作为换电用电池组,其容量高,换电应用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主电池组不需要进行专门充电,车辆运行或停驻过程中从电池组可自行给动力电池组进行充电。然而,还没有动力电池组给增程电池充电的相关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电动车电池系统通过动力电池组与各个增程电池组之间的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可弹性使用不同规格的增程电池组,最大限度的满足按需租用及弹性使用的需求;同时,通过控制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可控制其输出的电压/电流的大小及传输方向,从而获得更佳的储能方案,增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电池系统,设置有与负载连接的接口,包括:
动力电池组;
至少一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
至少一增程电池组接口,每一所述增程电池组接口可与一增程电池组连接,每一所述增程电池组与所述动力电池组之间设置有一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于将直流输入电压/电流转换成与所述动力电池组或所述增程电池组的充电电压/电流相适配的输出电压/电流;
当至少一所述增程电池组接口与一增程电池组连接时,所述动力电池组与该所述增程电池组形成并联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电动车电池系统还包括用于与充电电能相连接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组以及各个所述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动力电池组、各个所述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以及所述充电接口连接的电池信息处理模块;
所述电池信息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单元、监测单元和计算单元;
所述数据单元用于获取电动车参数、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电池组参数、各个所述增程电池组的电池组参数和/或所述充电接口的参数;
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电能参数、各个所述增程电池组对应的电能参数和/或所述充电接口的电能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力达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力达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35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